童年 那些年
夏日已至,艳阳高照,微风拂过脸颊,悄无声息的带来了每个人记忆深处的美好时光。在榕树下打弹珠的我们,在河边游水的我们,在课桌前挥洒汗水的我们,甚至在深夜默默哭泣接受长大的我们。着一张张“照片”从脑海中闪过,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童年”两字。
当问起它是什么时,有人说,它像一支歌,谱写着儿童时代的乐章;有人说,它是一幅画,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而又短暂的时光。慢慢的,“童年”似乎只能留在过去,仿佛只能被人们回忆。也许,用“风”来形容它更合适些吧。从前它在,现在它在,它无处不在,无时没有。只要风一起,“榕树”,“池塘”等等景象不断翻涌而出。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这种“榕树”“池塘”般的快乐时光已不多见了。取而代之,是扑面而来的作业补课兴趣班。现在的孩子们几乎被学业压得不堪重负。无论何种形式的童年时光,只要充满爱,终归是快乐幸福的。“榕树“池塘”的童年,伴着轻松快乐氛围,形成了“有形之手”,增进了同龄人间的默契和感情,也让家人之间的羁绊更加深刻。“作业”“补习班”的童年,看上去辛苦,但在无形中为今后的幸福铺垫。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爱”这个字,它也是童年中最弥足珍贵的宝藏。
常常听别人抱怨,抱怨童年的悲惨经历,抱怨生活的不公平,羡慕“金钥匙”般的生活。的确,有些孩子光鲜亮丽,衣食无忧,因为父母一辈子顺顺利利。相反,有些孩子,生来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可能终其一生也比不上别人的起点。既然如此,学会接受学会面对,也成了儿童时代的必修课。我们承认生活的不公平,我们坦然面对,但我们不会因此指责父母不给我们更好的生活,相反,我们会拼尽全力,逆风翻盘。
大部分原生家庭的孩子,对这一方面会比常人敏感,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他们对“爱”和“希望”的渴望高于同龄人的十倍百倍乃至千万倍。好比,每个孩子都有个英雄梦,可能来自动漫英雄人物,可能来自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角色。对于原生家庭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梦”将被无限放大,甚至吞没他们的整个生活。难道,原生家庭的童年就一定不快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往往是同时到来的。他们想逃避生活,但又不得不面对,面对的同时又不断给自己树立“爱”和“希望”的概念。从悲伤在快乐,再从快乐到悲伤,这是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被上天眷顾的童年往往比“公主王子”般的童年更独立更成熟。他们的“爱”和“希望”不来自父母,不来自金钥匙,来自他们内心的渴望。正如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传》里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它。”难道这样的童年就不值得被羡慕吗?
无论何种童年,“爱”和“希望”只是滋润小树发芽的源泉,而“感恩的心”才是阳光和氧气。在我的观念里,永远不要因为儿时的生活去指责自己的父母,哪怕他们犯下了什么滔天大错。仅仅是“生命”两字就足够用来感恩父母一辈子了。我们快乐的时候,父母也快乐;我们在承受痛苦,他们也在。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也许我们承担了一部分,也许没有。但这些担子毫不留情的压在了他们身上,生活一点点削去他们的锋芒,一点点磨灭他们眼中的光。这些换来的只是一根又一根的白发,一条又一条的皱纹和别人口中的“责任”。
现在我可以说,“童年”不仅仅是一张照片,一份回忆,也不只是被时间冲走的宝藏。它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那它到底是什么?爱?希望?信念?感恩的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等待着发现被挖掘。
你的内心还有梦吗,你的兜里还有糖吗,就像儿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