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专题菩提树下简友广场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2021-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孙雪Kina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说:“须菩提,假使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集聚在一起那么多的七宝,有人拿来用作布施,如果再有人于这部经,甚至只是其中的一个四句偈颂,能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此种功德与前者相比,前者还不如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根本无法用算术数字来做比喻。

这一品是佛在赞叹此经义所蕴含的功德,希望受持读诵此经的人能重视此经,重视般若智慧。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说:“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你们不要以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度脱众生。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其实并无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假如有一位众生是一位如来变成佛的,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并非真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而凡夫之人以为实有我存在。须菩提,如来说凡夫。也并非真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凡夫存在,只是随顺世俗,假名称凡夫罢了。”

这一品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模式,与第二十一品是一样的。第二十一品的原文是:“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这一品的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在《金刚经》的开篇,佛陀与须菩提已探讨过这个问题,佛告诉弟子要发愿普度三界六道众生,要有「实无众生可度」的见地,否则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相。现在佛重提这个问题,告诉弟子:在如来真空之境中,不生一念,当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在如来真空中,并无众生需如来度,在如来果位看众生,众生轮回颠倒,如幻化假有,本质与佛并无不同,万法也如是。故佛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若有众生如来度,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也就不名为如来了。

《金刚经》从第十七品以后,虽然所有的问题与前面所讲的十几品中,似乎是重复的,但所破弟子的执着重点不同,当弟子们心中层层障碍破除,空明的心境现前时,如来又不断阐述果位境界。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虽然在颠倒梦想中,但整个佛法修证应依止佛果位的见地来破我们的无明,虽然站在最究竟的意义上,果位、道位并无不同,众生本质就是佛,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但我们却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无法从中真实受用。

佛现在不断开示如来真空境界,让我们认清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即是心最圆满无憾的归宿。了知一分佛果位的境界,无明就会破一分。在整个佛法修证的过程中,应将如来真空境界中的见地作为修证的依止与地基,在此基础上才能回归。不能修证佛法,而在心性认知上还依止人类世俗的理论、见地,否则,即使你修了八万四千法门,也无法回归生命的源头,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在这一品中,佛说,如来真空中无一念:我当做众生。是因为真空之境中没有众生,众生本质上与佛不二。接着佛又讲:“如来说有我,并非真有一个自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闻听到这几句开示,我想起佛教史上著名的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场景:佛陀从母亲的右肋出,大地震动,龙天洒水散花,供贺供养。此时,只见佛陀步行七步,步步脚底生莲,然后用手指天上地下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先不去探讨这个境界,人类能否看到。但这个境界确实是佛学中大小乘行者公认的境界,没有任何争议。

有刚修行的朋友问我,佛法不是讲无我吗,怎么佛刚生下来就说“我天上天下独尊”呢?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来了解如来的真空境界,而且这个「真空」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每个人的自性,我们现在示现在这个三维度的肉体,只是一个因缘具足的假象,我们的刹那不停变换的意识,只是一个假心。当我们了知真理后,这个假象假心再也无法迷惑我们,即是如来的真空之境。

故佛说的「唯我独尊」的那个「我」,你也有,每一位众生都有,只因众生在颠倒妄想中不能见。如果众生执着这个假象假心,只能随它的变异生灭而轮回。因对他的执着、痛苦,烦恼永无止境,假象假心,怎么能为你带来安心永恒的幸福与快乐呢?

所以佛说:“如来说有我,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但佛接着说:“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因为如来站在果位上言说,而真空境界本无言说。语言是有缺陷的,无法说出如来第一义谛,所以如来每说一句话,就要再清除前面一句中不究竟不圆满之处。

在前一句,如来为彰显如来果位见地,提到凡夫认「假我」为我,但这一品的开始,佛说没有众生,众生都是佛,现在又提凡夫的概念,故马上在后一句说:“如来说凡夫并非真有凡夫,凡夫也是假象,只是交流的方便,假名凡夫。”再一次破弟子们心中的凡夫相,不要头脑中执着实有众生,实有凡夫。众生执着众生相,凡夫相,也会执着佛相,故佛在下一品就问关于三十二相的问题了。但佛在这一品的重点不是破这些相,而是告诉弟子:如来真空之境中,因为究竟无我,故不生一念,不生一法。

下一品: 第廿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