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笃志,暴力何妨。

近日读了一本叫《非暴力沟通》的书。望文生义,多少能猜出一些大意:应该就是拒绝拳头、好好说话的意思。可是书中却告诉我们,顺畅的“沟通”原来取决于是否洞悉内心的需要。生活工作中,无论是汇报、讨论,还是销售、培训,即便是普通聊天,这些都需要沟通。而做好沟通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要。发现需要,才能找到痛点,满足需要,才能疗愈痛点。这时你会发现,沟通中不再有所谓暴力的指责和抱怨,而是无处不在的如沐春风。堵心,坏情绪左右了你,让你无法全神贯注;而不堵心的愉悦情绪,则是你做事的制胜法宝。
例如,当朋友对你说:“我又误机了,我真是个混蛋!”,然后你用安慰的语气对他说:“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太严格要求自己了。”此时,对方真的就是需要安慰吗?他一再误机,慰藉可以减轻他内心的愧疚吗?而如果你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对朋友说:“你很失望,是因为你希望能够信赖自己,是吗?” 这个时候,相信朋友会发现,他找到了真正的需要。他已经无法相信和掌控自己,这个才是让他懊恼抓狂的原因。而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才是他最想满足的需要。
上述看似简单的例子,实际包含了书中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反馈)。通过观察和感受,找到需要。通过请求和反馈,满足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这四个要素既可以用来表达自己,也可以用来在对话时倾听别人。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不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这就是观察。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作为吉他手,我很失望” 和“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哪个是感受?前者是感受,因为后者加入了我的评价,变成了想法。
正确的区分观察和评价、感受和想法对于非暴力沟通至关重要。观察和感受是客观的,评价和想法因为有一个“我”在里面而变得主观。主观的“我”代表了不真实或者片面的想法,包含了先入为主的预设,也掩盖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这个需要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所以,为了找到真正的需要,就要去掉这个“我”。这有点像佛家的“无我”观。
一朵红色的花和一朵黄色的花哪个更美?从观察和感受的角度来说,你看到了两种不同颜色的花,感受到了花的形状和气味。但是当你心中升起对它们喜好的时候,有了自己的评价,“我”就产生了。你说红色美,对方说,是啊红色美,这可能未必满足你的需要。实际上是你家里一盆红色的花刚刚凋谢,此时你的需要是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惋惜。你如果说家里一盆红色的花刚刚凋谢了(观察),我很难过(感受),想再要一盆红色的花(需要),对方可能就会送你一盆红色的花。这时你的需求被满足,并通过沟通获得了的暖心的回报。
当我们经过观察、感受,体会到了真正的需要,我们自然会提出明确的请求,或者是给予别人具体的反馈。这样就算完成了一场非暴力的沟通。我们通过无“我”的方式找到内心真正的需要,再通过有“我”方法来满足这个需要。先无后有,正是体会需要并满足需要的过程。
当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暴力沟通,我们在关爱自己、亲密关系及人际关系中都会屡屡受挫。沟通事小,但“踢猫效应”式的恶性循环,坏情绪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事大。当我们心中充满嫉妒、愤怒、怨恨,又何谈专注做事?而非暴力沟通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沟通方式,更是有意识的提醒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观察、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别人的需要,最终收获专注,笃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