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 “全能型自恋”及“自恋性暴怒”
以前看“郑伯克段于鄢”,无不赞同庄公,并为他的隐忍和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叫好。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简单,你惹我一次,我且忍着,让一步;你惹我第二次,我也忍着,再退一步;你惹我第三次,我已忍无可忍,让无可让,退无可退,只能奋起反抗爆发出来把你打趴在地永无翻身之日。
生活中,我也常常遵循这样的处事方式,有什么事情让我不爽,刚开始我不会说出来也不会表现出来,且忍着;第二次,也忍着;直到第三次、第四次忍无可忍的时候就集中爆发出来,而且属于毁灭性一发不可收拾的那种,往往把事情推向不可挽回的极端。这时候也常常是我自己一人在那里歇斯底里,别人觉得莫名其妙,刚才都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爆发了呢,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沟通、好好说的呢。
其实,不能沟通的原因,有一些是因为不好意思,觉得没有必要引起矛盾;有一些是因为心理学中的“全能型自恋”。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 “神”,一动念头,外部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如果外部世界不按自己的意愿运转,“神”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外部世界,这就是自恋性暴怒。即: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万事万物都在我的掌控下运行,别人也遵循的是和自己同一样的一套价值观和逻辑。所以,有些不爽,我不说,别人心里也应该清楚并自动做出调整。
这样看来,“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简直是心理发展最低级阶段“全能型自恋”及其受挫后的“自恋性暴怒”的典型表现。
2.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再看“郑伯克段于鄢”,我反倒有点同情共叔段,为他遇上了这么一个从小缺少母爱、心理发展不太健全处于“全能型自恋”阶段的哥哥,且被哥哥强烈的自我实现预言影响、裹挟而做出悲催的行为而叹息。
这样看来,庄公也并非是我之前理解的被一再欺负的“小白”奋起反抗惩恶扬善的形象,而是一个十足的腹黑心机BOY。因为从小被母亲姜氏不平等地对待,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也埋下了让弟弟毁灭即“自毙”的强烈愿望,为了完成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一再退让,一再暗示“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而并非在一开始不爽的时候,就在行动上主动采取措施限制,言语上与弟弟沟通,履行一个哥哥教化弟弟的义务,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将矛盾化解于前。
以这样的逻辑站在弟弟的立场上,或许他最开始并无谋反之心,只是在母亲姜氏的怂恿以及哥哥的一再退让之下,被周围的人的意志裹挟、洗脑后的冲动行为。
3.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这里,也涉及到了一个行为边界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常常强调“以德报怨”,用善行去回报恶行。对于这个问题,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就有很公正的论述:“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如果应该用善行去回报恶行,那该用什么去回报善行呢?公正的方法,应该是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所以,当有人的行为超越你的心理边界,让你不爽的时候,并非“以德报怨”的伪善,而应该及时沟通、反馈,告诉别人你的心理边界,以便于别人调整行为,这样才能建立更加良好的互动关系。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一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这也只是我目前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故事的解读与理解,说不定后面再经历多一些事情后再来看这个故事,又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和感悟。
感谢您的阅读,愿我们成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