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应该再看一遍《你的名字》
1
今天差点来不及写文了。因为一整天又沦陷在《你的名字》的世界里面了。
舍友是这部电影的超级迷,我扛不住他的威逼利诱,生拉硬拽的把我带过去再看了一遍《你的名字》。
难得的是:即使重复看这部电影,仍旧有感动之处。第二遍再看的时候,反倒是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真相。
真相之一是:整部电影是多重铺垫的,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制作情节。
也许你第一遍无从注意到的许多细节,在第二遍都会变的更加清晰。前后文的联系啊,背景有意无意的铺垫伏笔啊,几乎达到了丝丝入扣的效果了吧。
即使是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了,也不妨碍它打动人心的场景和情节。尽管多少记得整体情节的发展,还是会深深的为整个故事所感动。
特别是侧面展现出来的友情方面。大抵每个人都希望会有那么几个傻逼到“陨石降落一定会砸中小镇”这样的事情都会义无反顾的相信你的朋友吧。
话说回来,孙正义正是如此“傻逼”的相信当年的马云,才会赌上一个天使轮的投资,现在阿里巴巴市值翻倍千万,才会赚的锅碗瓢盆的吧。
某种程度上,站在未来看问题,告诉现在的人这样才是对的,多半会被当成傻子。区别在于,是否有眼光去洞察这个事情在未来是否正确。
或者说,你只要打心底相信这个人,然后就傻逼一样的不顾一切的相信就好了。《你的名字》就是如此,有那么几个傻逼到底的人愿意相信主角。
这种来之不易的傻逼精神于我而言,感动至极。
2
真相之二是:电影存在不少的逻辑前后矛盾之处。
同样是因为反复观看了这部电影,因此除了看出来更多的铺垫之外,也不由自主的发现了许多逻辑前后矛盾的现象。包括电影最动情的场景里面,似乎同前面的背景已知信息有所矛盾。
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己也并不确定是否真的是逻辑矛盾,本来想要等到观影之后可以同舍友进行讨论。
最后,我想了一下:还是让逻辑滚蛋吧。无论它是否真的有前后逻辑矛盾,大抵上都不用再讨论它了吧。
逻辑矛盾不应该成为一部治愈系电影的重点。
试图分析这部治愈系电影的逻辑就像是试图肢解人的情感一样。如果非要讨论逻辑的话,那么理论上整个世界都是编剧构造出来的,岂不是从理论上就不可能存在这么一个世界。
我越来越体会到:感情大抵是这世界上最不能以逻辑来论的东西了吧。感情大抵是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甚至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吧。
就让smart原则,就让时间管理原则,就让一切一切的逻辑方法论,都在《你的名字》面前黯然失色吧。
3
逻辑这种东西,就留给工作上吧。
没有人说话喜欢分总分总,尽管这样更加言简意赅,容易理解。没有人做事喜欢金字塔法则,尽管这样更加有条理,同时也更加机械。
我们越来越提倡高效,同时这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许会变的越来越机械。我们追寻着越来越多的干货。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抵是永远不会有《你的名字》这么漫长的故事吧。
整个爱情经历了3年。于效率而言,简直是愚蠢至极。
既快又慢是我追求的一个工作与生活原则。做事要快,追求高效工作。生活要慢,追求体会生活。
职场上,我大抵不愿意浪费一分钟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见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时间一流动到生活中,我就愿意同自己喜欢的人呆在一起,什么都不做也不会感到浪费时间。
工作和生活就像口嚼酒一样是产灵,既快又慢的生活方式大抵就是掌握了时间的流动吧。
这部电影也许足以天然的划分出两种人群。对此剧感动至极的人,大抵上会是一个美好和善良的人吧。
当然,好人不等于优秀。坏人不等于愚蠢。即使是如此的话,好人大抵会让世界变的越来越好吧。既快又慢的生活方式,大抵才更加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