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做了吗?
有的时候抱着儿子去广场玩,总会听到妈妈们坐在一起说:现在孩子真是调皮,不打不行。一个孩子你还有有点耐心,两个孩子完全会把你逼疯。说实话,听到她们的对话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也会不会像她们说那样。看来育儿的道路上,我的耐心要不断的接受挑战了。最近空里看完了美.阿戴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并运用一副副漫画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看完之后我们或许明白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仅可以用于亲子沟通,成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
技巧一: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现在很多家长,眼睛不离电视手机。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也会觉得很挫败,很气馁吧。孩子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如果家长是这样呢?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与他们产生共情。当孩子告诉你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全神贯注的地听他们说,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家长。
技巧二:用“哦”“嗯”“是这样啊”代替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孩子跟你讲话时,你的提问、责怪或者建议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讲事情、想问题,所以最后就是“别烦我了!”

可以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做到只参与,不干涉,先让孩子说完。一方面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断孩子,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技巧三:说出孩子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难过,你说别难过,孩子哭,你说别哭了;孩子紧张,你说孩子别紧张。否定孩子的感受,你会发现无论你态度多好,孩子只会更加难过,慢慢地孩子难过也不会告诉你了。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心扉。
技巧四: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当孩子想要一样没有的东西时,我们一般会和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越解释,孩子越不听。你是不是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

不解释,用幻想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当他们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后,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的眼里都是虚伪的,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低估了孩子的判断力,没有共情就是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产生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不想做个无知的母亲,我会努力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让自己履行好“为人父母”这个责任重大的职业。《圣经》上说:“儿女是上帝所赐的产业。我们每一位父母没有理由不好好经营好这份产业,因为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使命和责任!坚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