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门当户对
也说门当户对
接完小孩回家,有几分钟属于自己。随手打开简书,看到首页的一篇大约和门当户对的有关的鸡汤。有些感触。
以前,在朋友圈喜欢评论一些似是而非的鸡汤文,因为,大量鸡汤只有汤,没有鸡,甚至将鸭子当做了鸡做的汤。
比如第一句,“女人找老公就是要找门当户对的,不能够找穷男人”,就有些问题。该句预设了“女人都是富有的前提”,否则怎么找“穷男人”?那么,女人是不是都富有呢?显然,心灵上的财富和这句断言毫无关系。女人当然也有穷的,甚至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地位甚至不如“穷男人”——这显然不是应该提倡的平等。
而后,文中接着说“以为穷男人会对你一心一意,其实只是暂时的,待你没有利用价值时候,心会比钻石还硬......”这里起码混淆了几个概念,即是不是有爱情,以及对爱情时效的看法。同样的,每个人都希望爱情是永恒的,但是有些“不永恒”的爱情故事也弥足珍贵。当一个人希望丰富自身时候,是不是也希望身边的人和自己拥有一样的丰富的境界呢?自私的人,往往“严于律人,宽于待己”。女人可能更多是希望有个永恒的依靠。但是,在生活的颠簸中,女人会逐渐将曾经的、唯一的爱的情感,分给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等等,却“严格”要求另外一半,是不是也有些偏颇?另外,这句也将“一心一意”的爱和“利用价值”作了一个等号,这是不是也值得商榷?再者,一个“穷男人”并没有切着“门当户对”的题。试问,“富男人”就不会一时利用你的价值?这杨的例子恐怕更多。试问,和一个女人“门当户对”的,就不会一时利用女人的价值?
文章一直围绕着“门当户对”,“穷”和“忠诚”说事,时而将三者混为一谈,往往是鸡汤文的逻辑。
那么什么是“门当户对”?虽然这最早起源于西周,是因为贵族的血统问题,但是放在现在这个社会来说,再说血统,就有些不合“鸡汤文”的要素。个人认为,“门当户对”存在精神和物资两个方面的内涵。物质的,包括财产和社会地位,而精神方面包括当事人的能力以及道德高度。如作者所描述的,更多的在于物资层面的比较,而不是精神内涵的衡量。同样,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存在时效性。所以古人说“世易时移”,“君子善假于物”。
混淆概念,忽略变化,鸡汤就变成了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