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母爱
今天又一次给学生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又是一个讲起来就想流泪的课文。
作者史铁生在文中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坚韧得如同芦苇的母亲,忍着自己病入膏肓的身子,不断劝慰的儿子,只是期望儿子能有活下去的念头,不要颓废下去。
一个肝癌晚期的人,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虽然史铁生用词只有这几个字,但是我好像透过那几个字,想象那疼痛,该是多么难以想象。
这样一位坚韧的母亲,一边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一边还在费心照顾着自己双腿瘫痪的儿子,临终前还挂念着自己的双腿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那拳拳母爱,很难不让人动容。
作者史铁生在文中写到他的双腿瘫痪后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会一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让我去看菊花,他会大叫“不,我不去! ”并且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当母亲看到他摔东西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他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作者。当他因为目前说推他去看花时,他捶打自己着已经瘫痪的双腿大喊着活着没有劲儿,而他母亲却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和前面的“悄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母亲的焦灼和痛苦,但她还是忍住哭声,用强大的毅力克服悲情,给儿子坚定的力量和儿子生死相依,希望儿子好好活。
母亲不经意间的“咱娘俩在一起好好活儿,好好活儿”已经说得非常明显了,可惜当时沉浸在自己痛苦中的完全没有理解,并且也并不知晓每天当时已经病到那个地步。
当他母亲因为作者终于答应去北海看菊花而兴奋得絮絮叨叨无意间的失言,担心自己勾起作者的痛苦而躲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正如作者所言,竟没有想到那是永远的诀别。
当邻居家小伙子背着史铁生去看母亲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吐着鲜血,临终前还在挂念着作者和他未成年妹妹。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终于好好活儿了,可以母亲已经不再了。
后来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
那时的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盼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