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司马懿

2017-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佘克宁

司马懿
(一)
司马懿的崛起,发端于高平陵之变。曹爽的无能,使司马家族从此独掌曹魏大权,司马懿集团击败曹爽集团,是司马氏联合曹魏帝国保守派,击败曹爽为代表的革新派的一次政变。

曹爽网罗名士,关于何晏等名士的记载,符合晋朝修魏史刻意进行抹黑的史学逻辑,可信度不高。曹爽与何晏等名士结盟,说明曹爽集团是曹魏帝国的修正主义者,试图将曹操严刑峻法的法家治理模式予以改变,同时,利用新一代名士的力量,试行理论创新与突破,将国家引向有别于东汉儒学时代的新道路。

司马懿的支持力量,大致是曹魏帝国第一、二代的骨干力量,也即是汉魏之际的既得利益阶层,而非魏晋时期的新生力量。

东汉清流到魏晋清谈(经世致用的清谈),本应是历史格局演变的必然路径,曹魏的法家手段,只是非常时期的过渡举措。

曹爽的名士集团,实属时代进步与进化的必然产物,但原本应该引领社会的经世致用型名士,因高平陵之变的挫败,被司马氏强行改造为俯首听命的清谈(远离政治的清谈)名士。 高平陵之变,基本锁定魏晋时代知识分子(名士阶层)的命运,也基本锁定魏晋时代的衰败结局。

(二) 司马家族三代为魏臣,第三代的司马炎效仿当年曹丕篡汉,完成篡魏大业,建立大一统的晋王朝。但第一代的司马懿,却是在无奈之下,加入曹魏政府。

司马懿以生病为由,长期拒绝曹操的征召。曹操最后一次派遣使者去司马懿家中时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在曹操即将签发逮捕令前,司马懿才不得不前去任职。

司马懿拒绝加入曹操集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司马家族乃中原名门望族,不屑于加入閹宦背景的曹操主持的寒门阶级政府。

何况,司马家族信奉的是门第世家阶级的儒家传统“名教”,与曹魏的法家理念并不吻合。 司马懿长期拒绝曹操的征召,也足以证明,曹操当初发布“唯才是举”的“求才三诏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便曹操大胆突破东汉人才选拔的常规,仍无法吸纳名门望族的司马氏加入曹魏集团。

曹操最后不惜动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曹操集团一方面在军事上打击门第世家,压制门第世家阶级。另一方面在开始在政治上进行统战,吸纳门第世家人才,以便于融合门第世家阶级。

(三) 唐贞观名相房玄龄编写的《晋书晋宣帝》记载: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心大志,又听说司马懿能像狼一样回首反顾,想试验他。召来同行,使他走在前面,令他反顾,他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魏武又曾梦三马食于一槽,心中很厌恶。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为人臣的人,你以后要防备。”曹丕平时与宣帝友善,每每庇护他,故得无事。

宣帝于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魏武才安心。 晋人陈寿编写的《三国志魏书》里,没有此段记载。 晋书的记载,符合后世修前朝史的叙事逻辑。 陈寿的做法,符合“为尊者讳”的叙事逻辑。

司马懿开启的以晋篡魏,是阶级斗争(门第政权对寒门政权复辟)的结果,更是“名教”(儒家)对法家复辟的结果。

司马的篡夺,不是单纯的权臣篡夺,更不是有预谋的野心家行径。 房玄龄的记载,以罪犯的犯罪后果,主观推断罪犯的犯罪动机,可信度不如陈寿的记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