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越来越少,如何防止身体被掏空
现在的时间,感觉越来越少了。
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特别多或是时间真的变少,而是现在的人得花费更多的心神每天面对各种信息的巨流和各色的诱惑,在大海中沉浮,在五光十色中选择。很多时候即使是做出了选择,也避免不了自主或不自主地和别人比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情当然永不得宁静,总想着什么都要有,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人生赢家。于是,在焦虑、急切、羡慕、失落、鸡血等情绪的交叠起伏中,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原本是一种享受的事情变得功利。比如读书。
爱读书的习惯来自于小时候妈妈买的童话绘本,当时的兴趣与其说是在故事情节上,还不如说更多被缤纷的插画所吸引。于是,很多现在看来枯燥的“老古董”譬如《史记》、《伊索寓言》和《上下五千年》就在午后大人打盹时翘着腿趴在沙发上的闲暇时间里看完了。即使是现在看来,其中的故事或情节记得的已是所剩无几。但回想起来,在风扇呼呼声中,在窗外隐隐的蝉鸣声里,在午后煌煌的热浪下,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早已不知不觉植入我的潜意识当中,在日后某一瞬间跳出来,让我觉得人生并不孤单。
当时的读书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所选的书也是随性而为,根本没想过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到书中的某种要义,日后拿来吹嘘。比如初中我觉得红楼梦太迷人了,在书桌旁,在枕边,甚至在沉沉的梦里,脑中还在继续书中的情节,为之或欣喜、或哀伤、或叹息。这样的一本书,这样的方式读,别说一个暑假了,用一生去读也许也不够吧。
但现在呢,到处都可见一两天一本书的速度。仿佛读书就像一场比赛,深怕读慢了一些就被别人追上。于是,各种“高效”读书方法横空出世,而大家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秀出自己的读书“战绩”,为逐渐上升的数字所沉醉,仿佛解决掉了那一摞摞的书真的可以做到“学富五车”了,却不管读的书的质量,或者读书的深浅。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通天的本事,不能短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事情,还能样样做得完美。我们也常常与内心的小懒虫作斗争,经常被无可奈何的拖延症所困扰。因此,大多数的我们都难以在急速节奏中独善其身。
世道变化地如此之快,我们怎么能还停留在过去的阅读速度呢?用一小时去吃一顿饭,用一年去读一本书,用一辈子去爱一个人都变得如此困难,想在这个时代不错地活下去也让人不得不迈开步伐,提高速度,逼着自己去消化,去适应。渐渐地,生活流失了品质,生命中似乎也只剩下秒钟滴滴的计时。整个人仿佛成了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失去了自己的“时间”。
但是,我们可以反抗,用一些细小的方式。
比如,虽然可能没有整块的时间去与一部经典耳鬓厮磨,但我可以将之切划成多个小块,然后用小块的时间去欣赏它。可以是睡前放空时,可以是饭后休憩中,甚至也可以在蹲坐马桶上。别看这小小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完全属于你自己,享受自我的时间。就如运动后一块小小的巧克力,不仅不会扰乱规律,还能很好地调节身心。
譬如我最近在读林语堂先生的《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是一本人生感悟文集,一篇一篇的很易读,但如若想好好琢磨下先生笔下的生命哲思,还是需要阅读后好好思忖一番的。因此,我选择在睡前随心择其中一两篇来读,读完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生命经历想一想,很多时候想不通,就放下,就像收了一个现在感觉用不着的工具,在往后的人生路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给你关键的启发。
一向认为人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义的,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意义本身。我们不断向自我,向他人,向世界发问,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去探索那无限的事情。虽然绝望,但却丰硕。时间也是这样,既然我们生在这尘世间,又留恋其中种种红尘,那就少不了一些妥协,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但同时,我们却可以始终不放弃追寻自我,在缝隙间寻得一丝清凉和安宁。
因此,为什么不去试试呢?如果你像我一样喜爱读书,那就选择一段时间,这期间你可以任性地选择你最想看的书,而不用考虑是否“有用”以及阅读速度。如果你喜欢画画,那就在一日中的某个时段用铅笔、毛笔、水笔随手画两笔,而不用考虑是否能成为伟大画家。或者你可能什么爱好都没有,但也可以尝试着和身边的人好好地说一句“早上好”或是“谢谢”。
那么虽然可能身体依然疲倦,但内心仍能感到充盈。
最后,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支持和分享微信公众号“旧的”(jiuder_sharing),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希望能陪你走过一段慢慢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