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成名,是有君为
2020-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怀文史哲理风
元宏,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是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
皇兴五年八月,年仅五岁的他继皇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冯太后一方面继续培养教育年幼的皇帝,使其逐渐了解治国方略;另一方面对北魏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推行均田制、新租调制、三长制等,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这些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孝文帝。
太和十年正月,孝文帝开始处理国事。太和十四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鉴于平城偏居北边,不利于统治全国,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做京城,遂决心迁都。他把目标定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多个朝代都城的中原洛阳。但北魏达官贵人多为鲜卑人,他们世代居于北方,不愿到南方洛阳,因此,迁都阻力非常大。孝文帝为了能较为顺利地达到迁都的目的,遂采取了一些手段,并最终实现了愿望。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更加大了汉化改革的力度。首先是从穿衣说话这些风俗习惯上开始。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次年六月,又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话。以及进行了通婚。
此外,孝文帝还改革官制和礼乐律令,一律依照魏晋南朝,遵从汉制。他重视汉文化教育。太和十九年八月,他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宫廷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但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首先来自太子。但通过一些行动,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有力地保障了汉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推行汉化改革的同时,孝文帝仍念念不忘统一大业。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年仅三十三岁的孝文帝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伐途中。后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上,号曰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