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

程序-阅读

2019-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九林

我是个偏于安静的人,喜欢读书。为什么喜欢呢?不甚清楚,不过我很愿意将我的时光奉献给它。若是做个对比,或许那就是原因吧。比如消磨时光的浏览网页、玩游戏等,姑且叫做“享受生活”吧。同样的时间内,我倒愿意去看书和阅读。因为书,能够带给我无法身处其中的“假真实”,它是真实的,却又离我十分遥远。或者说,是我的价值定位不同吧。同样的时间,都需要通过做些事情来支撑起时间的棚顶。我认为选择阅读和做其他事情(比如前文的“享受人生”),是在同一“平面”的,地位是一样的。不过是选择的不同罢了,个人认为有价值、开心、愉悦……OK,那就是可以的,我选择我开心就好。所以,我最无奈的,是听到有人说“哇!你好励志!好厉害!我一眼都不看……”每每听到,总是百感交集吧。既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被理解的无奈,也有着聆听赞赏的喜悦之情(姑且认作都是好意的吧)。

既然选择了读书,总要有书可读。读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我是去看各种推荐书目,有某某学校推荐的、有某网推荐、也有阅读书中人物讲到的等等,总之来源渠道太多了。但个人比较倾向于“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两个奖项。再有就是已积淀多年,被推荐很长时间的书籍。这些书籍,内涵丰富,富有哲理,演绎着百态人生,描摹着陌生而熟悉的世界,探寻着人性和灵魂……这些书籍拥有着自己的灵魂,却也传达着人类的共性。真善美-假恶丑,书籍中包含了这“六人”,但有它自己的着重点。游驰于其间,也就有着万千的哈姆雷特。它们真的太丰富了,我难以用言语文字将其阐述清楚,内心始终是极度渴望它们的。

还有一类书籍,对我不那么具有吸引力的——畅销书。因为这个领域,太宽泛,良莠不齐。带着“畅销书”的符号,但内容一般,有的根本就没有太多阅读价值。更令我无奈的:有些书在青少年中比较流行,但从文学的价值来说,可取之处接近“0”。更可怕的是“0”以下,对他们的身心有着非正确的引导。哎,担忧!不过,这些“黑书”迟早会被时间的海浪拍下去。

细细数来,阅读较多的书籍,大都是文学作品类,以赏析感悟为主。我想,这和我比较感性、以及性情有关吧。况且,我也一直学习文科专业。所以,这类的书籍,占据了已阅读书目的半壁江山。工具类的书籍,一般不圈在阅读书目的范围内,缘由于目的的强烈而直白。理论书籍较少,不过以后会有意的偏向于此,能否成功就要另说了。还有些历史-哲学-心理等等,不过与前相对比,显得就很“稀少”了。

阅读时,我会做些笔记。总体而言,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记录“点”,这也是为了理清故事情节,增加阅读记忆,便于掌握较多的故事人物。遇到十分喜欢的句子,就将其记录下来。有时,会对着这些语段默读多遍。既感受到“书情”,也回味着自己的曾经。往后的时光,当再次看到这些语段时,情感和思想的体会就更丰富了。关于笔记,记忆最深的是这几本书:一是《红楼梦》。由于人物众多,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密密麻麻的人名爬满了纸张,连接关系的线也是“满篇飞”。无奈的是,现在似乎忘记了大半,情节都模糊了。二是《水浒传》,当时觉得有意思,就把108好汉的名字和“号”抄写了下来。还有《三国演义》,将其中的人物和字号之类的,也做了梳理。其他的书籍,似乎再也没有记录下这么多文字了。

一本书阅读过后,我会写些感想。通常,我会在阅读过后的几天内“回写”。情感需要酝酿,对书籍的理解亦是如此。阅读过后,起先,脑海中几乎都是“书”,情感上也满当当的是“情节”;放空之后,自己的感悟就多了起来,思考的范围也稍宽了。这时的“回忆”,加入了更多的“我”,虽然偏离了“书轨”,倒也是它的延伸,感悟和思想更像是脱了缰的野马,奔腾在更广的“悟与感”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