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一直看好,那些坚持做稀有信息解读的产品
满打满算,「雅格布」今天半岁生日,6个月的运营,21篇文章。坦白说每一篇文章我都很喜欢,有时看着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经历,会不断回想起以前奋斗的日子。
截止到今天为止,后台有1040名朋友关注了「雅格布」,我特别讨厌粉丝这个名字,因为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着一些新想法而已。
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赋予了这个产品,然后把践行的价值分享给大家。所以我更愿意把大家看作是我的股东,我的朋友。
趁着半年度这个机会,我给「雅格布」做了一个彻底的复盘,涉及到文章的选题、用户的运营以及后期产品的发展方向,这里我摘取了部分结论,并尝试去回答大家这几个问题:
-01-
关注「雅格布」的朋友在现实中都是怎样的?
从2018年8月19日「雅格布」正式运行的那天开始,截止目前一共1040位朋友,用户量上升速度正常。每日日均新增4个,月增速34.6%
从下图的增长趋势图可以看出,我没有刻意去刷过量,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因为没有必要。我也没搞过抽奖,没搞过资源互换,我甚至也没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推广过。
▲ 累计关注人数
▲ 新关注人数
我就想看看,单靠文章本身的传播到底能走多远,换句话说,我更愿意别人是因为看过「雅格布」的文章更愿意认识我,而不是因为认识我而去看「雅格布」的文章。
而且我不希望在一个产品未能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就开始加杠杆搞推广。毕竟自然增长,是市场认可你产品的第一步。
所以在这里十分感谢那班“点了好看”、“分享朋友圈”、“推荐给朋友”的用户,是你们把「雅格布」的文章传播了出去,让我的想法在一定范围内被其他人看到。
▲ 好友转发人数
新增的用户几乎都来自于其身边朋友的传播,以及产品经理相关资讯网站的转发分享,大家目的性强,用户素质也相对较高。
其中:
北京的用户190个,占比18.2%
广州的用户116个,占比11.2%
深圳的用户104个,占比10%
上海的用户101个,占比9.7%
北上广深的用户在总用户里数占比是49.1%,男性占比64.2%,女性占比35.7%,Android用户占比45%,iOS用户占比55%
取消关注的用户共103个,日均0.57个,截止到今日为止,在新关注的用户当中,85.4%的用户选择了继续关注,比我自己的预期留存高了5.4%,感谢大家。
这是从数据层面能观察到的基本数据,从私下我和大家的日常交流中会发现,当中有不少正在创业的伙伴,产品运营交互都有,但以产品居多;也有不少经验和资历都比我深的投资人、企业老板以及人力总监;还有一些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小伙伴。
这些当中不乏有做教育的、视频直播的、社交的、游戏的、金融科技的、业务咨询相关的产品,还有些是从事能源开发、房地产建设等行业。
我试过很多次在早上五六点的时候收到评论提醒,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收到赞赏提醒,有时候在周末和节假日夜间文章阅读数会暴增,而我们大多数私下的交流都在各自结束工作之后。
▲ 图文阅读人数
在和大家的交流当中,我发现有不少人都有着人脉和资源的拓展需求,如果后面时机合适,准备就绪,我希望能以一种不会过多打扰用户的方式来满足你们。
-02-
为什么文章会定在每周日晚的22:00更新?
在这之前,我想先说一个故事:以前我有一个同事,看书的速度很快,几乎一天能看一本书,而且异常珍惜时间,无论是在等车或是中午吃完饭后,只要一有时间就翻开手上的书,孜孜不倦地看了起来。
慢慢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他看的都是一些能用在工作上的书,我立马就感到了疑惑:
“这些注重实践的知识,看这么快真的有用吗?”
当然,这种读书的精神我是很佩服的,但这种类似做任务式的读书行为,我就深感怀疑。是不是真的有人能这么厉害,看一次就能把所有的东西融会贯通,且不需要任何的思考时间。
自从罗辑思维开始贩卖用户的认知焦虑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零碎时间用来学习,以便填补自己平时不怎么学习的亏欠感。
其实大部分人只是满足于一件事情完成后的快感,在心理暗示层面,你能感觉到自己是进步了,毕竟是经过了十几万字的洗礼。
但真的是这样子吗?真的有用吗?说不定是我们节约时间的方式,错了。
每次在「雅格布」里面的选题,基本都是我遇到过不止一次的问题而触发思考,有些是为了复盘,有些是为了拓展我自己的思考边界。
每周五我都会总结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在迎接工作的前一个夜晚整理好再发给大家,最后把这个问题和预设的解决方法,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去充分验证。
而22:00刚好是大家准备上床睡觉,大脑皮层思考最活跃的时候。在我看来,一周的时间去真正弄懂弄透一个底层问题,刚刚好。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自己关注了很多的干货公众号,每天一篇,天天连续不断,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觉自己根本吃不消,尽管你是静下心去理解和学习。
前天的还没懂,昨天的也没看,今天的又来了,那明天的怎么办?这是看新闻资讯的速度和频次,而不是学习和做研究应有的频率,系统性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雅格布」不是在做营销号,所以不需要每天去刷存在感,大家一个星期碰一次,其余时候更多的应该是独立思考,充分实践。
-03-
雅格布到底能为你带来什么?
「雅格布」是一个研究比较和选择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人是我,如果你也赞同比较和选择是一件有着高技术含量的事,那么欢迎你加入我们。
我是一名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每天的职能就是面对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较和选择,从业期间,目睹过太多因为决策失误,团队日夜奋战付诸东流,在天使轮、B轮甚至C轮相继倒下的创业产品。
在所有创业产品发现走错路的时候,创始人的情怀、员工996的付出、撕破脸面的薪资合同,都显得有些凄惨和无奈。
相信我,我跟你说,选择远远比努力重要很多。
在一个正确,至少是模糊正确的市场方向下去勇往直前,努力奋斗,这种感觉是很正面的而且很有冲劲的,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也有说过,人是一种需要确定性来维系情感的动物。
做一件事情的确定性能激发你最大的潜能,而这份确定性就来自于你对所有重要事情的比较和选择。
为此我把雅格布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能给予三种不同需求的用户:
「雅格布」为你提供稀有信息的解读
尽管互联网最大限度地连接了你我,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永远会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知识泛滥还是缺乏的时代,这个特点依然存在。
但凡是在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还是大设计行业,能订阅的,你能接触到的,几乎我都有买,你的样本量应该不够我多,尽管我还不算正职在做这个,但我做这个是专业的。如果内容有价值,我会结合着我自己的经历,再把它分享出来。
目前做这件事的成本还在我的可控范围,我会一直坚持,并输出有启发性的见解,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相关的,希望能直接启发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
分享的内容大纲主要分两部分:
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学习
互联网新商业的发展趋势
下面我挑选出半年以来三篇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你可以结合着需求酌情看看:
《有多少用户痛点,你是听回来的,而不是经过深思过后找出来的》
《为什么未来更多优质的内容只会通过「推荐」获得,而非「搜索」?》
《为什么有「发现」模块的产品,就不应该再有「首页」的存在?》
「雅格布」为你提供优质圈层信息分享
想把分享这件事做极致,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好学用户的需求,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但具备足够行业知识和分享经验的,我相信大有人在。
目前正在储备这一个产品的迭代,我会一直坚持小部分人服务大部分人这种方式去设计这个产品。对于大部分的用户来说,能够充分地接受到优质的信息传递即可,其余更多的舆论和繁杂声音是不需要去承受的。
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抬杠、争辩以及理论之中。
我在《我在浮躁的社交圈里看到一篇优质的分享有多难?》这篇文章中也有所提及,优质的去圈层分享和圈层社交才是未来精细化运营的必经之路。
相信我,这个圈子的用户质量都很高,很有耐性且很有钻研精神。耐性不够、冲动、喜欢抬杠的朋友早被我每期4000字的长文击退了。
没有过多华丽的构图,没有各种精美的排版,不是我倒腾不出来,而是我希望「雅格布」的内容能回归文字本身,唯有静下心来的阅读才能触发真正的思考。
而我同样相信,这份宁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稀缺的。
「雅格布」为你提供有竞争力的创业咨询
创业是一个漫长的周期,在你的产品能够自然增长之前,都只能称之为产品筹备周期,在这个周期里面,并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决策就能支撑起整个项目,他是一系列正确决策的组合。
然而这是一件十分个性化的事情,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法通过共性的分享一次性辅助到位。
而且这是一件和时间赛跑的事,毕竟产品成长需要时间,你对产品、对市场、对行业的理解也需要时间。
以上毕竟是「雅格布」最后一步所要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出现说得比做得多的这种情况,待我最后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和大家分享这过程的点滴。
这是第一次的半年复盘,关于用户客群、关于产品定位,目的是向各位股东朋友更好地诠释「雅格布」的价值,方便大家有针对性地使用。
祝好,我们半年后再见。
第22篇 | 3542字
原创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jacoblab」
- 每周日晚22:00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