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解人间词话》打卡7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七月微风0108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勘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的范例。这两句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流露,将自己的感受心情附着在他物上非常明显。眼泪是泪眼,可见其是伤心,伤心极了去问花,花本来是不说话的,这个时候因为自己的伤心而去怪罪植物的本性。所以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我之境”的文字所传递的都是些大悲大喜的感情,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中的喜怒哀乐最简单自然的流露,而词人能用精妙的文字,漂亮的表达方式将我们的这些感情传递得更准确,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些共鸣往往是对作者当时遭遇的同情,或是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读后便会觉得原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是如此真切的体验过,而词人将这样的感情最准确的倾吐出来,好的文字起到一种帮助我们表达的作用。

    读“有我之境”的文字,会跟着它的悲伤而悲伤消沉,跟着它的欢喜而激动亢奋。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诗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经历国破家亡,痛苦不堪,所以其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在这些作品中,自我融合于世界之中。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虽然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深藏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菊花、篱笆、南山等这几个意象便轻描淡写地勾画出了一幅超越世俗的田园生活,一种怡然自得的出世心态。

    “无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主体因素“隐”在审美客体中,“客观”描写,从作品外表看不出创作主体的身影。如王维的诗,尤以《山居秋暝》为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切近视纯粹的自然描写,并未将诗人自身直白露于审美客体中,让读者读起来“诗中有画”的感觉。这种“无我之境”实则上是物我同一高度化后形成的“无我之境”,这种境界与“庄生晓梦迷蝴蝶”相似,庄周梦碟醒之后,感觉自己与蝴蝶融为一体,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恰恰相反的是这种情感不外露,是审美主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能将悲喜置于身外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恰是这样的艺术表现,最能打动人心,这种艺术才是高超的。其实我认为,这两者都是优秀的。有我之境,展现了诗人的种种情丝,这种外露的丰富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看似置身事外,其实感情在内,充满人生禅意。两者皆是我等学习的典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