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 即价值观......吗?
转自微信公众号 三四行:KPI 即价值观......吗?
谷歌为重新入华而准备的“蜻蜓”项目黄了,原因是该项目擅自收集用户隐私,内部员工群起抗议,迫使管理层关闭了该项目。这不是内部员工第一次搞事了,前几次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包括跟军方合作的武器项目、安迪·鲁宾的性骚扰事件等。曾经谷歌以“不作恶”的价值观为人称道,而现在公司内部出现了这么多冲突,这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价值观远非我们给自己挑个好词,挑个立场那么简单。我们有相当大的几率发现,我们甚至都还没有真正的价值观。
打扫两遍房间
卢克是一家大医院的清洁工,他曾为一位长期昏迷的年轻患者连着打扫了两遍房间。那次,他已经按照工作要求打扫了一遍,但患者已守在那里几个月的父亲却因为刚好外出而没看到,却在回来的时候一把抓住他,让他清扫。于是他又打扫了一次,而且一直和颜悦色。为什么要选择再打扫一遍呢?卢克解释说,他之所以不辩解而去重新再打扫一遍,是因为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这份工作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也是医院的终极目标:减少医患者的痛苦。
“我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在这里6个月了,他的儿子一点起色都没有,我能理解他的这种痛苦…… 我的工作是清洁,但这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我再打扫一遍可以让他更好受一点,我觉得这样做很值得。” - - 巴里·施瓦茨 <<遗失的智慧>>
价值观的核心特征
之前作为评委参加了公司价值观之星的评选,连续两天评审了三十多位候选人的案例。然而一个贯穿始终的疑问困扰着我,如何表明这些案例真的是价值观在起作用?这个问题重要吗?从主办方的角度来说可能不重要,只要故事有感染力、励志、能激发效仿就够了,试图像原教旨主义者那样寻求证据只是我的小爱好。我乐于探寻内心世界,观察人们是否真正知行合一,观察那些引发知行分离的私欲。
而结合前面谷歌和卢克的例子,以及其它的很多价值观相关的故事,我逐渐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最终呈现为我认为的真正价值观应该具有的一系列核心特征。价值观是我们做选择时的内在依据,当我们说某一个选择体现了价值观的时候,这个选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 是主动选择
- 有对等付出
- 能知行合一
同时,因为价值观是一种选择,它还有另外三个特征:
- 价值观与结果无关,仅关乎选择
- 价值观无法一劳永逸,仅与当下有关
- 价值观是无穷的,因为我们面临无穷的选择场景
主动选择
有些选择是我们的岗位职责要求的,很难说这类选择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比如你负责培训工作,那就很难直接给自己安一个“成就他人”的价值观。当然我们很难严格定义什么是主动选择,只能有一些启发法。除了排除岗位职责的本职要求,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对等付出。
对等付出
价值观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两种好之间做选择,所以价值观意味着付出、代价、与舍弃。健康是好的,你是否为之舍弃了深夜烧烤的美味、酒精的诱惑?成长是好的,你是否为之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舍弃了更轻松的职位?供你舍弃的东西,必须是有可比性的。在金钱和大粪之间,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金钱。但金钱和健康呢?富有但长期病痛,晚上睡不好,白天也大部分时间卧床,出不了远门,和身体健康但终生拮据,时常借钱,只能选一个,你会选择哪个呢?
所以价值观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而是一种排序,是谁比谁更有价值,是紧要关头,你可以放弃什么,换来什么。遵纪守法是值得坚守的价值,亲情也是,那么当亲情与法律冲突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诚实是好的,但撒谎可以为你带来一笔生意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爱情是美好的,生命也是美好的,当发生海难,你和所爱的人只有一个能逃生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
前司文化中会对出差多的员工有褒扬。褒扬无可厚非,但理由不应该是为了公司付出很多,因为事实上很多出差的人都很乐意出差,谈不上什么付出,不让他出差还不乐意。
知行合一
价值观,无论说出来多可信,最终检验它们的,依然是行动,所谓知行合一。知和行之间隔着人性,隔着私欲,我们不能只根据宣传册里的口号就选择相信,只有行动了才是真的价值观。
所以价值观只有选择过才会真正知道,这也意味着价值观是没法教的,没法强加的,甚至没法自封的。没有经历过痛苦选择的,不成其为价值观。真正确立的价值观,背后必有痛苦的经历。春风得意的日子里是体现不出价值观的。价值观的提炼,应该拿案例,那些之前处理的不好的案例、好的案例、有争议的案例,来提炼和验证的。不要相信初创公司的任何价值观,它们还没经过足够的考验。那些被毁灭性事件打击,以实际行动来挽救自己的公司,那些存在很久的公司,价值观相对更可信一点。
塔勒布在<<反脆弱>>里建议说,不要问投资大师有什么股票推荐,直接问他们买了啥卖了啥。
KPI即价值观
行动才是价值观有一个推论,就是 KPI 反映了企业真正的价值观,因为企业价值观就是“奖励啥惩罚啥”嘛,所以奖金和晋升的分配反映了真正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讲,绝大多数企业第一价值观都是“可持续的业务”。那么在操作上,可以把除“可持续的业务”之外的其它价值观做成绩效的一个维度,而且是权重比较大的一个维度,直接在绩效中体现。也可以采取下一节中的方法。
价值观与结果无关,仅关乎选择
之前价值观之星评审时我一直在等一类案例,就是结果不太好,比如给公司带来了某方面的损失,但候选人的选择依然是公司鼓励的,再来一遍公司依然会鼓励那样做的案例。想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说,价值观在选择的那一刹那就已经体现了,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不影响。“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无问西东”,这类价值观相关的语句强调的都是选择本身,无关结果。一个好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会弱化和掩盖选择本身的力量。
要有意识的抵御幸存者偏差,扩大搜寻面,关注那些坚持了价值观,做出了付出的人,他们依然值得鼓励。
所以价值观之星的评选与现行的绩效评估应该是独立的,避免将价值观之星做成头部绩效员工的子集。当然也可以像上节那样,把价值观的 alignment 直接做成绩效的一个维度。
价值观无法一劳永逸,仅与当下有关
因为价值观仅能通过选择和行动来体现,而行动都是当下的,一时的,也就是价值观仅针对当下有效,仅此时此刻,此事此地,不存在一劳永逸。不是说你这次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选择了家庭,你就一直是个顾家的人,下次选择到来时是新的考验,因此价值观是会变化的,是永远在路上的,“我努力做一个顾家的人” over “我是一个顾家的人”。
价值观是无穷的,因为我们面临无穷的选择场景
我们每时每刻碰到的考验都不一样,因此价值观是无穷的。“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 “睡懒觉还是吃早餐” “今天做完还是明天再做” “保守治疗还是激进治疗”...这个列表可以无穷长。“必有事焉”,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选择,都在运用价值观,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价值观是被动反映出来的,是你的底色。只有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意识的依据价值观做主动的选择。
自我审视
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判断一下自己真正的价值观:
- 我曾经经历过两难的时刻吗?在那些时刻里,我选择了啥,舍弃了啥?
- 我的选择是清醒有意识的吗?再来一次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 我曾经为啥主动付出过吗?我意识到每天有无数考验价值观的选择吗?
敏捷宣言
如果你真要写下你的价值观,那么敏捷宣言的表述方式是可以参考的模板,它体现了“价值观是一种排序”这一核心特征。另外它的诞生背后有长达几十年软件工程失败的惨痛教训,是发自肺腑的相信,至少对起草他们的那批人、那个时刻来说是的。而他们也在日后身体力行,至少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