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工作室的一年

2023-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庆建

一,公益、CJ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各种琐事,但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于公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公益的可持续发展SDGs

2,企业基金会

3,女性志愿者/老年志愿者

4,慈善税收

国内的公益发展,行之有年。对于公益的各种研究,在工作室看到了很多的专著和文献。

公益领域其实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比如近几年,有越来越来的企业公益基金会成立,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来自国家的鼓励。

在工作室的这一年,感受很深的是文化对于公益服务的影响,对于如何扩大志愿服务的人群,提高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与品质,要了解国人的人文精神,并以此为基础,融合西方公益服务的先进经验。

在《拉扯大的孩子》一书中,作者研究了近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家庭脉动,少子化、城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再加上老龄化,我们的公益服务,拓展的范围也更加深广。

在工作室的一年,做的最多的还是慈济资料的整理,自以为对慈济历史如数家珍,但是真正进入,才发现不过是九牛一毛。

慈济这五十多年的发展,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容易,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也说的过去,但是又觉得特别神奇。

其中看到女性的力量,看到组织管理的力量,看到信念的力量。

在梳理早期资深志工的“家支”资料时,就像是看到一棵树的成长,从小树长大,再开枝散叶出去。

在公益服务的韧性研究中,会发现“从下往上”的公益服务,做的更长久。但是也不能缺少“从上往下”的力量,原因在于大方向的抉择,关乎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以慈济为例,创办人不断拓展公益项目的边界,并在不同阶段进行组织方式的调整,同时做好本会与分部的垂直管理与自主管理,才有了慈济今日之成就。

就个体而言,公益服务还是回到人,回到内心。在协助访谈校对的过程中,看了不少志愿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多了和少了一个人的力量,实则相差很大。一个好的组织,就是她允许有人掉队,有人走的慢一点,但是她在无形当中让团队中人有了改变,有了某种思考,有了一定的觉悟。


二、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

1,人间佛教的溯源

2,宁波太虚塔院

3,《佛在人间》

在工作室的这一年多,去了几趟宁波的太虚塔院,也在前期翻了《太虚大师文选》、《佛在人间》等书。

想想自己后来一段时间确实不应该,把空闲时间放在手机和电视上。

在太虚大师的一生中,他做了非常多佛教改革的尝试,有成的,也有没成的,但是现在倒回去看,大师的种种努力与实践,成就了今日的人间佛教。

虽然普通人看到的佛教是老人们吃斋念佛、拜佛烧香,但是现今佛教的面貌已完全不仅于此。

今后还是要花些时间,研读导师们著作,做有意义的事情,内心会有股力量,如果把精力放在闲散的事情上,精神也会涣散掉。

三、工作室

现在要成立一个工作室,是很容易的事情,都不需要注册资金。

但是要运营工作室,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也不少。

在工作室的一年,也参与了工作室财务的事务。小型工作室,很大的一块是如何把私账和公账分开,因为惯性,一开始都不大会去记账、报账,需要逐渐形成习惯。

在工作室的一年,做了一些公益项目,比较大的是某电梯公司捐赠绘本。再有就是梳理往年做的捐衣活动,形成电子档案,存在电脑里。

四、助理

1,过去在台资企业做过,对于行政工作还是有点概念,所以在工作室的一年,上手还算快。

2,在工作室的一年,不一样的地方是工作和生活,有时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明显。比如有的时候,上班时间要去买菜,要做个饭。像是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家是工场,工场是家。

3,后期,我主动沟通的确少了,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