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之道”到“修身”再到“成为一个人”
“大人”一词首先出自《易经》,如 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里的“大人”指的是 德高位重 的人,而在以后《易经》二十多处的 “大人”中,其所代表的的意义除 德高望重 之外剩下的只是 年长之人 这层表面的意义。但 《大学》 中的 大 所指,其意义显然不是如此。我们都知道 《大学》 地位的提高,在于宋代的一位大儒—— 朱熹 ,是他编撰出 《四书》 并且把 《大学》 定为 了 《四书》 之首,他还考据注解而成了 《四书章句集注》 ,此书影响很广大,日后成了明清两朝的科考之标准。那么他这个“官方”的 大学 之 大 是何解释那?他说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言外之意,这个 “大” 的意思是 “大人”,而后他并没有再解释 大人 的含义,所以这个“官方”的说法也还是含混不清。不过我们从跟在它后面有一 “学” 可以推断出,“大学” 应该是与上古的 “小学” 这一名字很相近的词,所以,只要探求到了何为 “小学” 也就能推算出何为 “大学” 从而就能推断出何为 “大人” 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2928/ed06d5bb6a44a485.jpg)
据 章太炎 《国学略说》 第一章 《小学略说》 的考证, “小学” 二意,有两指:一是 文字之学 ,如 《汉书·艺文志》 记载: “古者八岁入小学。” 《周官·保氏》 记载: “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 二是: 宋儒定义的教人“洒扫、应对、进退” 的 “小学”。 这里的 洒扫、应对、进退 分别指的是: 卫生劳动和人际交往间的礼貌。 但严格的来说这也不算是“ 小学” ,因为在 《大戴礼记·保博篇》 有言: “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这里,“小艺” 指的是文字;“小节” 指的是洒扫、应对、进退; “大艺” 指的是 《诗》、《书》、《礼》、《乐》、射、御、数, 而后 “大节” 是 大学 之道 。那么由此我们就能推断出, “大人” 一词应该是指: 坚持学习,并且学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修养和外在功夫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人。 探求出这个 “大人” 为何,能帮助我们明晰的理解 “大学之道” 的含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2928/35a1dc8e31fba72e.jpg)
在《大学》里,第一句就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后三句是 大学之道 的总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除此之外另还有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需要记住的是这三纲领、八条目的主语是“大人”,即所谓 有志于学 的人。
那么这个 大人 是怎样通过这 三纲八条 来达到 大学之道 的那?首先,是由个人的 “明明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做起,继而发挥到 “亲民” (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 “止于至善” 的目的。所以,我们又可以把 三纲领、 八条目 解释为一个人达到 内圣外王 的指导方法:通过自身的管理与修养做到 内圣,通过对外界的管理做到 外王。这里 内圣 即是 明明德 也即是 三不朽 中第一不朽的 立德 ,它包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是个人 修身 的基础和方法。外王 即是 亲民 也即是 三不朽 第二不朽的 立功,它包括 *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 修身 的最终社会目的。所以,我们可见 修身 是做到 大学之道 的关键。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2928/a5dda6e8a5347883.jpg)
那为什么要 修身 ?又要怎么做到 修身 那?
每个人都知道拖延症的危害,也都想努力的克服这种“病症”,所以当在自己拖延的时候,努力克服自己懒惰的情绪,马上就做,甚至逼着自己痛苦的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 修身 。又比如,有人经常有不好的情绪,常常生别人的气或是常常因不顺心的事沮丧,但当他们微笑面对每个人,克服沮丧努力去做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 修身 。 这正如孟子所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和 修身 的情况很吻合:每个人在平常的时候都是自性散乱或是昏迷的生活,其实这时的心就像有鸡飞狗跳一般,并不安静,所以我们要收的住心,归到本位,这就是真正的学问修养,也就是 修身 。
那么,如何 修身 那?答案是:当从 心 上入手,就是 修身在正其心。
“欲修其心者,先正其心。” 古人所指的 心 ,通常有多种不同的意思,但概括来讲往往最终都离不开 生理、精神 这两个词,所以,其实 心 指的就是 生理与精神 的合一,它不单单代指我们现在唯物论所讲的 肉体的心, 也是指每个人的 精神的本质 ,是时时刻刻的控制着我们的 主体 ,所以在我们做每一件事时,不会如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理智,也不会毫无思想之前趋而做某事。当你用你的 思想、理智 控制你做事情的时候你就是这使用你的 心 了,当你在用你的毅力克服你的拖延症的时候,你就是在 正心 了。这样就像王阳明的心学所讲的“心即理也”, 也就是说世事都可在心上求,我们做每件事都可以在心上求一个 “正” ,这就是 “致良知” 的说法。 其实在 《大学》 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读出曾子一直把 心 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他强调 心是身的主体,身只是心得附庸。 所以到了最后他又特别的加了一句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我认为这是 《大学》 一书教给我们的最大,最好的方法论。
老子有云: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拖天下。”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两句话其实是把 修身在正其心 放到了天下的角度来讲,它们大意都是讲把自己放在了人民之外治理国家,反而能治理好国家,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从 大道 的角度来讲,我们 修自身 ,其实就如 治理国家 一样,它的好的根本不在于外表的发达,而在于领导主体的 “至善” 般的 “正”。 这是 《老子》 中 正心修身 以治天下的方法,也正是 《大学》 中由己及大,达到 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2928/c55b6131ed383ceb.jpg)
但是,现在社会,真正能做到 修身 ,或是有 修身 这一概念的人并不占大多数, “修身养性” 的说法虽常常被人提倡,但真正做的时候却又往往迷失。原因很多,忙碌,浮躁,压力这样因素固然有之,其实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的缺陷。我们现在看古人多提倡 修身 、品德, 并且由他们所演化出来的 “纲纪” 是古人社会之所以维持稳定的一大原因 。但如今的情况,我们往往 谈纲色变 ,一提到 纲常伦理 一类的词就认为它们一定是糟粕一定要除之为大快,这是“五四”以来的最令人痛心的变化,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失势,道德水平下降的原因。我不否认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但相较于糟粕而言,传统文化中的可取之处,甚至于说能救当代中国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其实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中国制约社会安定的办法就是利用几千年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精益的纲纪的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了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济之以法,那就天下太平了。” 那么为什么 “纲纪” 就是社会安定的保障那? 其实就在于要做到 “纲纪” 首先要 知“礼” , 而 知“礼” 却正是一个人能成为一个 “人” 的首要条件,这一切又都可由教育传授,所以上述的一切问题都在于教育方法的问题。
古代的教育主要的宗旨是教导人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的 道 和 人伦 的本分。它并不是只教人知识和技能,它管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做人做的好不好。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不管他是工匠还是古代的皇帝,这都只是他生存吃饭的职业。虽然有职业的不同悬殊,但他们都是人,作为一个“人”是他们的本分,也是他们做好职业,治理天下的根本。这正如冯友兰所说的 “使人作为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 的道理,也正如哲学家、教育学家怀特海对教育的目的的描写一样: “我们的目标应当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有专门知识的人。他们的专门知识,将给他们起步的基础,他们的文化,将引导他们如哲学般深邃,如艺术般高雅。 所以,成人之学在于: 传业、授道、解惑。 而 传道为“人” 是第一位的。
但倘若我们回想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我们会发现, 传道 一事,在我们的教育中似乎完全是空缺的,更多情况下我们学的是如何应试、如何赚钱。 这固然教会了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但却也使我们习惯性的忘记了成为一个 “人” 。 这是中国教育失败的地方,也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认为,唯有把 传道为“人” 的教育目标放在首位,使每个人都能以 修身 为标准,继而成为一个 “大人”,实现 大学之道 才是能拯救中国现在的道德状况的最好方法,我并不宣扬古代的有多好,但我热爱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更赞成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
扫码关注公众号:課書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2928/afd149e250c64e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