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第三章视域论(第一节比较视域的基本特征)

2019-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Emfine

如何理解视域潜在地具有比较的意蕴?

视域本身具有较强的隐喻意味,首先指主体在观看对象的姿态中所采用的视角与眼光。因此,视域一词本身就潜在的具有混杂、比对与交互融合的内涵。视域本身就是以多层次、多要素混杂融合的状态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视域”应当具有“比较的”与“汇通的”意蕴。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地重视比较视域,这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立场与主导方向。

结合实例试述比较视域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比较视域的两个特征就是多元性和开放性。比较视域的多元性是由文化多元的社会历史史实所决定的,也是由学术研究拓深与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人类文明自身就是具有高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萨廖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就表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中,由于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差异,就会形成文化的多元共存。2013年在巴黎举办的比较文学年会上,“数码文学”成为工作坊主题之一,也体现出比较视域的多元性。

比较视域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与多元性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是由其主体定位的基本立场所决定的。一方面视域是不断调整的,也是向诸多文化敞开的,另一方面研究主体不断将新的知识背景和观念在跨界的互动性与汇通性学术试验中寻求研究推动的可能性。例如钱钟书,正是因为获得向中西方文化传统开放的比较视域,他才能看出一些已作为“公理”对待的经典习见之问题。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的自觉性对于比较文学研究学者的特殊意义?

比较文学不是对文学进行表面上的生硬比较,其研究主体具有汇通性的比较视域,这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自觉性对于比较文学研究者深化理解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讲有关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体系化欢理论内化为研究实践的指导原则而时刻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检视。这是比较文学在危机中获得突破、重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