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用板凳砸死女儿,是什么让亲情变“仇雠”?

2020-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焦点_001

2015年3月26日,上海浦东新区发生一场人间惨剧,56岁的父亲老苏用板凳砸死29岁的女儿,老苏的妻子刘阿姨向街坊邻居陈情并力证女儿不孝在先,观者唏嘘。

围观者

警察已将老苏带走,是非曲直法律自有论断,有人说是教育失败,有人说社会风气太坏使然,抛开这些,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父母和儿女真是很奇妙的关系。

如果说爱是有方向的,那么人类的爱是平行和向下的,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包含着欣喜、亲昵、操心、寄托、爱惜等等自然流露的情怀,而儿女对于父母的感情,可能只限于“尊敬”、“爱戴”等等稀少的字眼,而这些稀少的字眼还需要加上引号,为什么加引号,是因为这些情感是生硬的,不是子女自然认同的,它仅是儒家学派的人伦理想宣传的结果。俗话说,后生可畏,子女是向着生机发展的力量,而父母终将向着衰败老去的力量。按照万能的吸引定律,爱只能往有生机的地方流动,所以在父母和儿女的爱的博弈中,父母尤其是年老的父母总处于劣势,令人无奈兼扼腕。

小编记得《聊斋志异》有篇《四十千》,讲述一个王府的管家一日梦见一个人向其索要四十千,管家正纳闷时,那人转向内室而去,不久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对管家横眉怒目,很不友善。管家知道是宿缘,于是备齐四十千,凡是“儿子”衣食病药都,都从这四十千扣减。过了几年,四十千耗费殆尽,“儿子”索回欠债,夭折而去。虽然这是啧啧奇事,但是民间,父母呼儿女为“要债的”确实很常见,可见父母对儿女的一味单向的索取,有时也甚感烦恶。

在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的今天,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会变得迟疑;在生存艰难的都市,儿女对父母的索取会变得急促。于是,爱和人伦变得脆弱甚至分崩离析,导致上述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