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中如何学?

2024-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大大泡泡

一年一度的研学旅行又拉开了大幕,报名阶段,尽管班主任们动员十分到位,可效果依旧不尽人意,有些班级不够半数,有些班级的学生直呼:“老师,干脆放我们一天假得了!”诧异之余,联系到《中地参》中刚读过一篇关于研学旅行现状的文章,简单做个背后原因分析。

一、现有的研学割接了“研”与“学”

研学对小地方来说,是个新名词。我们停留在这个认知阶段:研学,带着学生放一天假,尽情玩,谁也搞不清楚“研”什么?学什么?其实,研学应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探究“气温与海拔的关系”研学活动,提前准备好任务单和温度计、测高距等工具,一组在山下记录数据,另一组100米、200米分段测量,在探究中学生掌握知识原理。“河流的生态保护”研学,带上相应的查阅工具,对生物多样性梳理、记录。有学,有研究,而不是来一场“春游”。

但背后的资金、知识储备不是一朝一幕就能达成的。

二、缺乏研学专业人才指导

为什么会出现现象一?深究其原因,缺乏专业人才引导。谁来制订任务单?哪个学科能开发研学项目?谁能带着学生细致研学?仅凭一两个人难以达到组团研学目的。

建议多进行专业人员培训,达成研学目的。

三、研学景点单一,缺乏吸引力

上初一我来过这个基地,欢呼雀跃;上初二重游,觉得没啥看头;上初三我再来,走个过场。有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去,而是基地太单一。建议政府多开发一些多学科联动的研学基地,涵盖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民俗习惯、地方特色等方面,让学生“研”有所选,“研”有所盼。

“研学热”配套的服务和基础设施也应及时到位,促进“研学”和景点长足发展。

以上仅个人观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