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的做事功夫
1
说起富兰克林,我还是挺钦佩他的行为准则的。尤其是那十三条人生准则,犹如给自己“立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些行为边界,有原则可依,有错则究。
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富兰克林自己的描述:
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我要克服所有缺点,不管它们由天生的爱好、习惯还是交友不慎所引起的......
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于我们有利的,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
......我提出了十三条德行,这是当时我认为必需的或者相宜的全部德行,在每一项之后我加了一些简单的诠释,充分地说明了我认为该词语应有的范围。
这些德行和它们的含义如下......
十三条准则,是富兰克林为了达到自己完善品德的目标而设立,用来对照、衡量或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跟心中的品德标准一致,并且是否在所诠释的范围里。
在富兰克林的人生当中,他的做法是一条一条准则地习练,达到了所诠释的标准后再习练下一条。
2
如果你曾有写作,一定会熟悉这些说法——“日更,每天写、天天写、坚持写”。
李笑来老师也曾经在文章里说过,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天天写,坚持写下去,写着写着就会写了。
是的,我曾有过几次,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心里是崩溃的——并没有感觉到有进步的感觉,写得像机器一般,单纯地写,偶尔写出一篇上首页读者点赞稍微多些的文章,没有出现累积出来的进步、上升感。
一位“在行”约见价格极高的写作老师,曾经分享过这样的写作方法:
翻译。翻译你喜欢的、有水准的媒体刊物,比如“经济学人。这样的媒体,首先他们有非常严格的编辑流程,能发表在上面的作者是顶尖水平的,当你去翻译的时候就是跟一个写作能力很强的人在学习。
找一个好的写作老师。老司机可以带你走,给你指明哪里走错了,怎么走,这非常难得。
这位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媒体朋友,出身非常一般。毕业的时候在江苏一家宾馆做前台,但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全球最好的一家媒体(纽约时报)当记者。当时,他自己英文不好,也没有写过东西,又不是新闻系的,而自己是学计算机的。
他当时做了什么事情呢。为了达到他的目标,他做了两件事:每天翻译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每周去找一个老外,请老外喝咖啡,跟他聊天。
当时他的英文非常的烂,但是他硬着头皮上,以至于他需要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跟老外讲什么话题,怎么讲好几句话。每天坚持翻译“经济学人”,半年过后,他基本上可以用“经济学人”的风格去写文章了。后来,他如愿跨入媒体行业,去国内的一家媒体当了记者。这样继续做了几年后,他的身份已经变成纽约时报的记者。
3
写作这件事,天天写,坚持写,行为模式上我是认同的。
正如李小龙所说,“我并不害怕那些每次练习踢腿10000次的人,但我害怕那些把一种踢腿练习了10000次的人。”
但,能不能做得更有效率,能不能在时间的积累下越写越好,能不能一直朝写着写着就写出好作品这样的路线走下去呢?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好的教练,在你身边不断帮你指出问题所在,让你快速进步。给自己一面对标的镜子或许更好,这样自己便有了参照体系——模仿某个顶尖的作家的写法、按照顶尖作家的方法论来写,都是用“参照体系”来对比检验的好方法。
“写写写,坚持写”,与“像那样,写写写,坚持写”是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当然就导向了不一样的行为和过程,就有不一样的结果。
笨功夫要下,但要聪明地下。我相信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