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二胎,就得掏钱帮别人养孩子吗?
就在前天,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了刘志彪、张晔联合撰写的《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一文。
在分析完短期内全面放开生育、大力发展幼教产业,发挥基层计生干部的力量引导社会恢复和树立“多子多福”的理念之后,提出了建立“生育基金”制度的中期计划建议。
这个生育基金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进入个人账户;
只有在家庭生育二胎和以上的时候,才可以申请取出生育基金,领取生育补贴;
如果公民未生育二孩儿,这笔钱要等到退休之后才能取出来。”
8月14日 《新华日报》 思想·智库在这条建议里,还提到了提取存量的社会抚养费,这个社会抚养费在我们国家已经征收了30年,就是当年甚至直到现在还在对“超生”的家庭,收取的罚款。
张艺谋超生罚款7487854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住房公积金不买房也可以取出来用是最近两年才陆续开始的。如果刚刚把公积金取出来的家庭还没有生育二胎,这笔钱恐怕在手里还没焐热,就要再交到生育基金里了。
这个建议乍一看好像可以鼓励生育,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但细分析起来却经不起推敲,反倒有种头疼医脚的感觉。
现在的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首先在婚恋市场,人们的观念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便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现实却是,已经到了或者超过适婚年龄的小伙子们,如果无车无房,在婚恋市场里,竞争力是要大打折扣的。 而这些“硬件条件”在一线城市里想要达标,已经越来越难。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起的关于晚婚的调查显示:有44.5%的人因为没有能力负担家庭责任、生活不稳定、工作压力大而不愿结婚。
在这种观念基础上构建的婚姻和家庭,有不少人是在懵懂的年纪,因为对方各项“硬件条件”都不错而结的婚。这样的婚姻感情基础是薄弱的,这也间接导致了离婚率的大幅上升。
再说说生育意愿——
现在在职场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明的暗的“996”可不是开玩笑的。 女人的工作能力不比男人差已经有目共睹。在事业上升期,因为怀孕育儿耽误一两年,就很有可能会断送一个上升期女性的职业生涯。
有多少职场女性在面试时为了求得一个职位隐瞒已婚的事实,又有多少是在“再不生孩子就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生育了”的情况下才选择要小孩的?
生一个尚且如此,“二孩”“多胎”就更别提了。
咱们再来说说养孩子——
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月嫂、育儿嫂,兴趣班、早教班、课后班、择校费……微博知名大V霜叶,曾经计算过,在一线城市,一个中等普通家庭,把一个孩子养育到小学前,一共大概需要60-75万的费用。
这期间,夫妻两个还要还房贷、车贷,负担四个老人的养老医疗费用,生活质量下降,消费降级基本是不可避免的。
应该不只我一个人察觉到了身边这些年轻妈妈们的变化——朋友圈里当年风花雪月,酒吧、演唱会的小仙女们,在生了小孩之后,十个里有七个,做起了微商,卖起了面膜或是童装。
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在有了下一代之后的真实写照。
现在已经和20年前不一样了,经历了消费主义观念洗礼的这代人,已经错过了“穷养”的窗口期。
对他们来说,把自己的孩子送回老家,让父母把孩子“穷养”长大在观念上不能接受,客观条件上也做不到——有些三四线城市的物价水平不比一二线低。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水涨船高并且居高不下的房价、物价、教育、医疗、养老等生存成本。
不解决这些问题,任何一个理性的个人或家庭都会选择晚婚晚育。即便是生育,在只养育一个孩子都要掏空“六个钱包”的情况下,广大感慨着“生不起、养不起”的普通家庭,也很难做出“二孩”甚至“多胎”的艰难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