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怎么麻(家属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8329402/f78bf93d3631ac3b.jpg)
全身麻醉需要三种药。一是让病人意识消失(断片)的镇静药,二是止疼药,三是骨骼肌松弛药(肌松药)。
手术部位往往在深部组织,“一”字切口不容易很好地暴露术野,又不能随意地切成“L”形或“U”形。肌松药使手术部位肌肉松弛,可以用拉钩把术野拉成“O”形,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方便术者操作。给肌松药的另一个好处,病人保证不动。
然而肌松药没有选择性,不能只让部分肌肉松弛。换句话说,只要用上肌松药,病人全身肌肉瘫痪,呼吸就停了,这就需要人工呼吸。通过口腔插一根管子到气管,外面接在呼吸机上,根据体重调节呼吸机参数,然后再根据血液气体分析结果进一步校正,达到血液酸碱平衡。
![](https://img.haomeiwen.com/i8329402/60b6b6152876c20e.jpg)
风险较大的手术,麻醉医生还要为病人进行深静脉(中心静脉)穿刺,深静脉输液速度是外周静脉的几倍,关键时候能防患于未然。
住过院或陪过床的朋友都知道,每天早晨,夜班护士都要为每一位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手术时,除了监测这四项以外,麻醉医生还为病人检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气末CO2浓度等,较重的病人进行桡动脉(号脉的部位)穿刺置管,监测心脏每次搏动的血压。无论手术时间多长,麻醉医生都明察秋毫,不停地调节着病人逐渐“滑坡”的生命体征。如果病人出现心跳骤停,药物或输血过敏,大出血等紧急情况,麻醉医生会临危不惧,积极应对,有条不紊,多数情况下能力挽狂澜。
术中麻醉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出血量和尿量,了解病人的循环情况。输液过多过快,会导致病人心衰,肺水肿甚至脑水肿,输的少了,病人心率快血压低,循环不稳定。输哪种液体(晶体或胶体),输不输血,麻醉医生要综合考虑。
![](https://img.haomeiwen.com/i8329402/c97bf02e20848510.jpg)
术中用微量泵(上图)控制麻醉深度(吸醚例外),镇痛药的使用已准确到纳克(1毫克=1000纳克)。麻醉太深不仅浪费麻药,手术结束了醒得也慢,浅了又怕病人术中知晓,留下痛苦记忆。条件好的医院能监测麻醉深度。
心脏的手术让病人在心脏停跳的条件下活着,难度可想而知。
手术结束,给病人吸净气管内,口腔内的分泌物,停麻醉药,并给相应的拮抗药(解药)。先拮抗肌松药,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止疼药用不用拮抗,要观察病人的瞳孔大小。短效的镇静药不需要拮抗。等病人清醒,拔掉气管导管,安全送回病房。术前昏迷的病人,往往需要带管送重症监护室。
一般人都扛不住手术以后的疼痛。在签麻醉知情同意书时,可以要求术后镇痛。
术后第一个盼望病人醒来的,肯定是麻醉医生!
有人问麻醉的风险有多大,一位同行幽默地说:“不如麻醉医生过劳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