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的《三国》——男儿至死是少年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16人  试图思考的二哥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热血的小说,虽然于最近的我而言,它只是一本有一搭没一搭读着的睡前读物,虽然读了一个月我也只读到第11章回。

说它热血,是因为一个常“哭泣的人”——刘备刘皇叔。

基友,不止三个

我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有共同的信仰和目标,如果不是刘备有过人的魅力,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大老爷们,为啥会愿意三个人没事就一起吃饭睡觉“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一睡还睡几年,大家都是年轻爷们,难道没有血气方刚的时候么?

我也很难想象,像赵云这样“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的少年英雄,会在见到刘备之后,黯然的叹息自己不逢明主,按当时的标准看,刘备几乎连个据点都没有,却能引得这么一批人中龙凤紧紧跟随,除开主角光环,我能想到的,只能是那句看起来有些可笑的“光复汉室”。

什么是真的胸怀天下

但真正让我觉得燃的,是作为解徐州之围的第一重要人物,徐州令陶谦再三劝刘备接收徐州之时,刘备却打死都不愿意接收“徐州”,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谦让,以为他只是做一下样子,毕竟刘皇叔常常“执手挥泪而别”,表演功力很强。

可等我看到他真的不愿意接收徐州,只愿意帮忙镇场子待在小沛屯军的时候,我想,他如果不是心里有更远大的志向,又怎么会做这样的“样子”呢?

当然,从实力上讲,局势凶险动荡,一言不合就容易被吞并的时代,只有两个武力值超群的兄弟,他就算担了徐州令,又能拿什么护得了这刚被曹操随随便便就围过的徐州呢?

这是战略上的理智。

而这时候的他,距离遇到孔明,还要等很多年。

但几乎一无所有辞掉徐州令安心待在小沛的他,却让我觉得非常佩服,这种坚定以及忍得住诱惑的意志力(忍着不做市长,而只做县里的公安局局长),如果不是胸怀够大,我想不到是什么。

毕竟,他要的,不只是徐州。

谁说年轻不可以目标明确?

他这时候还很年轻,但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他愿意等。

而后的故事我还没看,可我们都知道,带着那两位瞧不起秀才的暴脾气兄弟,以最恭敬的姿态,三顾茅庐。

而如果不是真的诚心诚意,如果不是真的愿意为目标付出一切,被近乎羞辱的方式“拒绝”了三次,换做谁都应该很难坚持下来吧?

情绪失控也很可爱

再后来,吴国逼得关羽死在了麦城,一生并不擅长打仗的他,却一定要带着大军撕破蜀国赖以生存的“抗魏联盟”找吴国报仇,这里我看到的是真性情。

是的,从领导者的角度看,这种决策太愚蠢,曹操是不会犯的,而刘备在道上混了这么多年,他会不知道和吴国撕破脸的凶险么?

输得惨烈,“火烧连营七百里”。

但那是共了大半辈子命的兄弟啊!

“一起”打了一辈子江山,现在只剩下“打江山”了。

被情绪控制的刘备,反而让我觉得,关羽、张飞、赵云,没有跟错人。

“有个好老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五虎将们,了解一下?

真正的信任是这样的

人们常常解读他临死托孤时“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依旧演戏,可我觉得,这是无比的信任。

掉脑袋的事情里名头算得了什么,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他不了解孔明,孔明这种顶级牛人又怎么可能跟着他?

如果孔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出山是为了荣华富贵,那他为什么要跟着刘备下这么难下的一盘棋?跟着曹操一路打龙推塔不是美滋滋?

以前我也嘲笑他,“刘皇叔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最近我才明白,比起孙权和曹操的起点,这个一点实权都没有的“汉室宗亲”,真的是靠自己努力。

他当然有权谋,但他也真的,有赤诚。

真正的理想主义,是不会因为畏惧风险而停止的,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面子而弯不下腰,不会因为利益丢失本心,不会因为死去,就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关于书

我总觉得书是我特别好的伙伴,因为它总是让我看到很多有趣的人,特别的人,无法忘记的人。

就像我总是会提到《刀锋》,就像我没法忘掉的《悉达多》,还有那本更偏向于童话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在感动之外,理智是应该持续坚持的,就像刘备,不也奋斗了一辈子么。

而作为一个运营、营销人员

我相信在职业提升的道路上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亮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