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简村夜话·当日可推(存文)侠影主题征文

襄阳一战关系南宋生死,郭靖杨过缺席,困守孤城六年后献城投降

2023-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北雁寄南书

郑重声明:本文系【简村夜话•侠影】专题推荐,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首发百家号。

引言

襄阳地处荆湖要津,檀溪界其西,砚首护其南,汉水如带萦乎东北,楚山如屏乎西南,楚山汉水天然屏障,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清朝顾祖禹有言:“天下言之,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重在荆州。”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发生在襄阳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争共有172场。而其中,宋元襄阳大战旷日持久,攻守相持长达六年,从此造就了襄阳城“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的名号,这都说明了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三部作品中,都提到了蒙元和南宋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守大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襄阳大战。襄阳一战关系南宋生死,是蒙元统一全国,建立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虽然,在真实的襄阳大战中,没有郭靖杨过等江湖英雄的助战,但南宋军民困守孤城六年,坚决抵抗蒙元的南侵进程,其战争激烈程度和波及范围比起小说家之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为传奇的是,襄阳大战没有郭杨,没有丐帮,没有江湖豪杰,但却出现了作用远胜于郭杨的民间传奇英雄人物,从而为这场蒙元和南宋之间的征服和反征服战争增加了几分壮怀激烈的色彩。

大战背景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蒙古已完成西征及各汗国内部的势力划分,政治稳定,国力日盛,为完成统一,采纳宋降将刘整的战略,先取襄阳、樊城、由汉入江、直逼临安。至元五年九月,以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军攻打襄阳、樊城,后又以枢密副使史天泽主掌军务,值得注意的是,史天泽执掌的汉军在襄阳大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依岘首山(今襄阳南)而峙,夹汉水而立,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宋军事重镇。大家一定不要以为蒙古军队完全是凭借强大的武力征战四方的,实际上蒙古军队的战略和战术都相当高明,这一方面是由于蒙古人常年征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蒙古军中有大量的汉、辽、金、西夏及色目将领,这些人军事手段各有千秋,从而让蒙古人的战法和战术在当时几乎独步天下,无人可敌。

针对襄阳、樊城的城防,蒙古人知道单纯地强攻难有胜算,于是采取筑堡围困、围点打援的战法。蒙元汉军在襄阳东南鹿门山、襄阳东北白河口筑堡,切断宋军的南北联系,形成了对襄阳和樊城的包围。当时南宋政权被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败,怯战乞和,暗中和忽必烈签订割地称臣密约,所以也不派得力大将领兵增援。荆襄地区的前线总指挥李庭芝属于贾似道集团,与吕文焕所属的吕氏集团互无统属,相互掣肘,对于战局的控制也十分不利。因此襄阳附近的宋军虽尝试增援,守将吕文焕也尝试突围,但都未能打破困局。

大战过程

襄阳大战是蒙古帝国消灭南宋政权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开始,中间经历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最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授兵,咸淳九年(1273 年)吕文焕力竭降元,襄阳失陷,历时近 6 年。襄阳大战仅三年后,也就是 1276 年 2 月 4 日,元军就一举攻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太皇太后和 5 岁的南宋恭帝交出国玺,投降元朝,南宋就已经大厦倾覆。其后虽然仍有崖山海战,但只不过是南宋残余力量的抵抗,于大局已经无法起任何作用。

1267 年秋,蒙军主帅阿术率军扫荡襄阳外围。骄傲自大的阿术并不知道南宋水军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已经堵住了他的归路。蒙古军队多年征战,少有敌手,发现了埋伏的宋军时,并不惊慌。但给蒙古人上了一课的并不是负责阻拦的南宋水军,而是负责进攻的南宋骑兵。没错,是骑兵!面对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南宋骑兵直冲蒙古军阵,将阵形冲得七零八落,混战中,连主帅阿术都险些坠马被宋军活捉。后来蒙军靠着人数优势击退宋军。襄阳大战就在这样戏剧化的开局中展开了。

1267 年冬,襄阳会战正式开始。蒙军从一开始便征发汉人,在襄阳外围大兴土木,建起鹿门山城堡和白鹤土城作为战术依托。

1269 年初,蒙古重臣史天泽来到襄阳前线。在史天泽主持下,筑成了起自万山、包百丈山的一个长围,使襄阳南北不相通,又筑砚山、虎头山为一字城,堡垒连点成线,步步为营,向襄阳推进,又在襄阳外围通道上扎下数十里连营,将襄阳、樊城团团包围。

1269 年三月,南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军救援襄阳、樊城,与蒙古军大战于赤滩圃,大败。七月,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水军 5 万,战船 3000,送粮援襄,被蒙军水陆夹攻,再败。

蒙古军为加强水上作战能力,在万山西练水军 7 万人,造战船 5000 艘,并筑实心台(今东敌台)于汉水中,上置弩炮,以断宋军水道。1270 年三月,襄阳守将吕文焕为摆脱困局,以步骑 1.5 万人,兵船百余艘,水陆两路突袭万山堡。蒙军万户张弘范以逸待劳,待宋军深入,全力出击,一举获胜。吕文焕的反包围尝试宣告失败。九十月间,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领兵船 2000 艘再次增援。被阿术、刘整俘杀千余人,夺战舰 30 艘,宋军将领范文虎最后乘轻舟逃遁。

1271 年三月蒙军猛攻樊城,破外城,斩杀宋军 2000 人,俘将领 16 人,宋军被迫撤至内城坚守。

1271 年四月,范文虎再次率军带携带钱粮援襄,与蒙军战于湍滩,再败。时年六月,范文虎率舟师 10 万、战舰千艘,三次援襄,宋军又败。蒙古水军万户解汝楫等乘势邀击,俘宋军总管朱日新、郑皋,大败宋军。七月,襄阳守将来兴国率军攻百丈山,被蒙古军击败,死伤 2000 余人,守军的突围行动再次失败。此后蒙古军又筑岘首山、虎头山一字城,把修建的堡坞相连。至此,襄阳、樊城内的守军彻底失去了突围的可能。

豪杰相助身死,主将献城投降

1272 年,宋军困守襄阳的第五个年头,困守孤城的襄阳守军没有等到朝廷的援兵,却等来了江湖豪杰的支援,襄阳大战最具传奇悲壮的一幕上演了。

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在调不动周围宋军增援的情况下,不得已在均州境内,造轻舟百艘,募勇士 3000,由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领,乘汉水大涨,载盐、布等物资援襄。二张于深夜和元军展开激战,张顺战死,张贵率部突入襄阳,给久困城中的宋军以极大鼓舞。九月,张贵潜出襄阳,率军接应来援的宋军。因被部下泄密且畏敌如虎的范文虎失约,在龙尾洲遭到元军伏击,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张贵被俘遇害。

至此此后,两城外援断绝,仅靠汉水上的浮桥互相联系。

1273 年正月,元军五路攻打樊城。宋军利用了地形优势,阻止了蒙军的投石器具的攻击。但蒙古人通过阿拉伯人,改进了投石器的攻击距离和精准度,水陆夹攻樊城,最终蒙古人用回回炮摧毁角楼,打开缺口,攻入城内;宋守将侍卫马军司统制牛富率勇士坚持巷战,寡不敌众,投火殉职,樊城陷落。

樊城一失,襄阳成为孤城一座。再也无法得到一丝一毫的援助。由守将吕文焕所在家族在南宋影响力巨大,元军在武力围攻的同时,也展开攻心战术,喊话招降。元军将领亲自至城下劝降,告诉吕文焕:“君以孤城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忽必烈)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

金国降元的汉将张庭珍也在城下喊道:“我军所攻,没有打不下来的,你今天孤城一座,外无援兵,你要求死以全虚名,但全城上下其他人也将受你之累而丧命,你还是早作打算吧!”

在元朝轮番劝降下,吕文焕内心动援,阿里海牙亲至城下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1273 年 2 月 24 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

樊城一失,襄阳早晚失守,襄阳失守,南宋灭亡遂成定局。吕文焕献城投降在中国人的道义中是令人不齿的,但是南宋朝廷对于襄阳的战略价值估计不足,没有全力派兵增援也是襄阳最终失守的主要因素。要知道,襄阳可是守了近六年,南宋朝廷有足够时间组织求援。而吕文焕本人出于个人政治利益,为了不让对头名将高达带兵增援,竟然假报战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宋朝廷对于战局的判断。所以襄阳的失守首要原因在于南宋朝堂几大势力相互猜忌,互相掣肘。

文天祥曾经写诗骂吕文焕投降蒙元,抛开道义不说,单从责任上讲,吕文焕确实该骂:

虎头牌子织金裳,北面三年蚁梦长。

借问一门朱与紫,江南几世谢君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