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水准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而说起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业外人士所知者恐怕不多。然而若比较二者,则发现王希孟实用笔纤弱而松懈,赵伯驹则用笔骨力强而严谨,惟王希孟画长而艳,在加之宣传的原因,遂使《千里江山图》专美于前。
千里江山长约十二米,高五十二厘米。《江山秋色图》长三米二,高五十七厘米。前者比后者长了约四倍,且颜色鲜艳。而后者据说还是半成品,染色未完工。千里江山图够长、色彩够艳,在加上画后面的故事性———书画精绝的亡国之君赵佶,同样书法精绝的大奸臣蔡京,年轻英俊的画院学子王希孟,多么好的名人加持力呀!要是在介入一个美丽的女人,这故事就更完美了,可惜了!
《千里江山图》后面有段蔡京的题跋,原文如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半岁以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从蔡京的题跋上来看,王希孟画此图时尚未满十九岁,赵佶未必有多看重这张画,但是老师都喜欢用功上进的学生的。这天学生又拿来作品请老师批讲,老师一看,嗯!不错不错,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吗!正好蔡京在座,随手赏赐给大臣,也算是对学生用功的一种认可和鼓励。至于绘画本身的艺术水准,恐怕赵院长也就是对待一个有上进心的美院青年学生的态度,绝不是后世各色评论家那种顶礼膜拜的心态。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水平,对于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讲,实属难能可贵,但就其艺术水准而言,我觉得拔的过高。当然这里不是说用年龄来衡量艺术水准,而是正常的讲,一个画家的艺术水平到三四十岁才会成熟。不过世事总有例外,也并不排除王希孟正好就是例外的那个,是专门生出来给杠精搬梯子下台阶用的。
所以对于一个画家而言,应当有自己的硬性判断标准,且不可人云亦云,失了自己的专业水准。
至于后来王希孟是死了还是泯然众人,这个话题就交给小说家来发挥了。由于世事无常,历史上画迹不存的画家不少,有的留了个名,更多的是姓名也没留下,宋画多数佚名,千里江山图若非蔡京多事题跋,恐怕也是佚名的结果。若是这样,观众的关注度绝不会这么高,瓜众喜欢的往往是故事而不是事物本身。而王希孟这种流星一现的传奇性,更增加了故事的想像空间,我可以预言,在瓜众们的持续关注下,诸位专家早晚会给王希孟配上一个美女的,最好还是皇帝的妃子或是宫女,求而不得,郁郁而终。好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大框架我都想好了,专家们要给力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