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早期的自我发展常规障碍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青春早期的自我发展常规障碍
新的发展水平的来临也带来了与这些新的自我过程相关的障碍。例如,虽然抽象概念是发展的高级认知结构,但因为他们远离了具体的可观察行为,所以也更容易受到歪曲。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因此变得更难以验证,往往会偏离事实。Rosenberg 发现,当自我被认为是一个抽象概念集合时就会产生不确定感,因为“几乎没有客观明确的关于个人敏感性、创造性、道德感、依赖性等诸如此类的事实”。此外,青少年尚不具备用假设演绎思维来假想自我系统的必要技能。虽然低龄青少年可能会对自我提出多种假设,但他还没有能力来正确地推论哪些是正确的,这会导致自我知觉的歪曲。
这一时期的全或无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过度概括化。低龄青少年还无法在认知上对此进行把握。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自我表征不切实际,因为个人会在某一个时间觉得自己非常睿智、卓越过人;而在另一个时间觉得自己是个呆子。青少年的自我感会摇摆不定,因为他们无法在认知上把握自己的自我表征。
在对青春期的这种“气压式自我”的描述中,Rosenberg 指出了另一套更为社会性的缘由。他引用大量文献证明青少年越来越关注同伴对自己的看法,这一结果也符合 Cooley 的镜像自我模型。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表征非常依赖对他人观点的知觉,这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估极其不稳定。但他人对自我的态度的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个人永远无法直接读取别人的想法。因此,对他人思维过程的归因会因时而异。
自我评价摇摆不定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不同的重要他人对自我会持有不同的看法,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时间。
第三,青少年对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关注会使他们努力于印象管理,导致在不同的关系情境中出现自我的种种变化。
最后,青少年有时候会被当作成人来看待(如,工作中),而在另一些时候会被当做儿童来看待(如,在家和父母一起)。自我就一直这样前后摇摆着。
我们对自尊如何随着个人的人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我们称之为关系自尊)的研究结果与 Rosenberg 的分析相一致。低龄青少年还不会受到互不相容的自我表征的困扰,因为他们不能将之作为矛盾同时进行评价。但这种能力的确是会带来相关的障碍。有关自我的抽象概念的相互分隔使个人无法构建出一个整合的自我画像。不同的重要他人会对自我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一事实让个人难以发展出连贯一致的自我感。随着青春中期的到来,抽象自我描述的孤立性和分隔性会大幅减弱。但新生的结构又会带来新的障碍。
最后,教育转折期也会带来相应的领域特殊型常规障碍。所有的低龄青少年都会从小学升到初中,他们因此必须转换投入另一个同伴群体,其中的许多人都是他们之前不认识的(通常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都是新面孔)。低龄青少年非常关注他人对自我的看法,这是他们整体自尊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如果个人感到自己的社会接纳度高于或低于小学时的情况,那么他们自尊发生的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Eccles 和 Midgley 还指出,小学到初中教育体系侧重点的不同会影响儿童对学业能力的知觉。他们指出,初中明显更强调社会比较(如,张贴分数、能力分组、教师向全班公开反馈竞技活动中的个人成绩)。这些教学行为显然不符合青少年的需要。当青少年正处于痛苦的自我意识的时候,学校系统却借助公开每个学生的表现来强调社会比较的重要性。Eccles 及其同事还指出,初中除了更注重社会比较之外,对个人表现的衡量标准也从努力转变为能力。小学更注重努力:“再努力一点,你能做得更好。”但是在初中,成绩差被归因为缺乏学业能力,这让青少年感到自己没有天赋或智力低下。这些教学行为会使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对学术能力的自我知觉下降。高度公开的反馈和明显的社会比较更会加剧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