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话题杂谈时下热点

520,这个世界对单身有多大的恶意?

2016-05-20  本文已影响3257人  魏谜底

还有30分钟,就是网络情人节了。

马上,街上又是鲜花,网上又是表白,而FFF 团,也再次出现了。

papi酱吐槽情侣之间令人不适行为的小视频在网上依旧火热着,我们看着,也笑着,最后羡慕着她手上的“终于属于某人”的戒指。

《欲望都市》某一集里,米兰达母亲的葬礼上,牧师看着手里的亲属名单,颤抖了几秒,终究没有念出35岁仍单身的米兰达的名字。在葬礼现场,她哭着奔向女伴们,“仿佛比灵柩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35岁的未婚女人”。

朋友圈里无处不在的秀恩爱行动,微博热搜里超过半数的情感话题,逢年过节的亲戚逼婚,当听到你单身之后旁人“同情”的目光,甚至事业单位对单身女性的妇检限制……这个世界,好像从来就不是为单身者准备的。

在爱情里挣扎、逃避,为生活苦恼、奔忙,最后我们不得不屈从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终归是要与某人结为夫妇,共度一生的。然而,在这漫长的寻找和等待中,我们好像住进了一间租来的房间,是否需要修缮,是否能够安睡,没人会在意。谁知何时何地,我们便将迁居彼方。可是,现在的“租来的”、“临时的”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呢?

单身歧视的诱因:元社会结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粒子。

仿佛我们极小极小的时候,这句话就是一句真理。一个由爸爸、妈妈、小娃娃组成的核心家庭,一个杂志上的完美样本。

是否有人质疑过这种样本的合理性?

也许是在山顶洞人的篝火旁,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合作的意义,第一次意识到孤独,第一次发现稳定的家庭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抗来自自然界的种种不安;又或许,在某一次缠绵之后,两名智人决定从此住在一起,你采摘我打猎,每天清晨苏醒都看到彼此细密的睫毛。

然而,在玫瑰色的幻想之外,家庭的诞生在更大的意义上是生产力最大化的要求。从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开始,生产的需要被治理的需要所取代,一以贯之的伦理结构更多的带有某种实用主义的,稳定性的考量。

然后就到了今天。传统社会解体后,经历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家庭结构的崩坏,回归核心家庭的我们,却开始面临新的问题:既然我们最终必将属于某人,那么如今的生活是否注定是一个打点行囊的过程?单身者成为了“稳定的”社会中刺眼的,“不稳定的“存在,而这些占总人口比例接近一半的单身者,正在过着某种漂泊无依的“临时”生活。

单身歧视的后果

每一个单身者都曾经历过或多或少的歧视,这简直是必然的。

但是,除了日常的被秀一脸恩爱,无法购买买一赠一的甜筒之外,那些更深层的,也许已经慢慢形塑了我们主体的东西,你可曾感受到?

从小,我们在浪漫偶像剧里便习得了一个永恒的议题:每一个童话故事必将以盛大的婚礼为结局,每一个公主都在等待王子的拯救,而每一个王子也必须获得美人的青睐才算完整。曾为剧中人的爱情或喜或悲的我们,就是这样学到了生存的经验——如果不曾爱或者不被爱,又为何活着?

正在脱离核心家庭的一代人进入社会之初,孤独有之,不适有之,抱团取暖的心态有之,荷尔蒙作祟有之,在匆匆忙忙间进入伴侣关系,却免不了拆东墙补西墙,在尚未稳固的主体间横亘了更不稳定的关系。

渐渐长大,各类关系实践也充塞了日常生活。更多的不那么浪漫的需求开始出现,然而,满怀同情说出“你终将遇到某人”的“热心者”,谁曾关心单身者的性生活、生育权,或者更简单也更复杂的,健康权?谁曾关心一个毛头小伙只有在娶妻之后才被视为“可靠的人”,而一个单身女人又承受着怎样的“绿茶婊”和各种”不检点“的污名?

寡妇、鳏夫、离了婚的女人、一辈子的光棍、老处女,再加上剩女、屌丝……仿佛单身是一种隐性的疾病,是让周围的空气永远尴尬的,房间里的粉色长颈鹿。

面对单身歧视,我们该做什么?

谋求认同是人类的本能。

渴望爱,渴望被爱,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

信仰爱情,信仰真命天子,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基因。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爱人,还有真实的世界,还有那么多新鲜的,美好的事情存在,还有那么多的知识和真理可追求,还有思考的乐趣,朋友的笑声,甚至,孤独的温柔。

能在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传说中的”the one“固然值得喜悦,但”不幸者”是否真的那么“不幸”?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固化社会结构是否永远合理?那些漫长的,独自徘徊过的道路,难道真的全无意义?

沉浸在“我爱你”中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想起那些日子,但正是那些日子,塑造了现在的你我,感谢那些所谓的“临时生活“,那时节仿佛是在默默锻造一把属于自己的锁,极尽复杂精细,锁舌弹响,声音清越。

也许,有没有钥匙来打开它,早已不再重要。毕竟,窗外阳光正好,而你面带微笑。


题图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作者魏谜底,首发简书 Jianshu.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