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生活,缓冲必不可少
/兴宇
在这个城市被快递占领的时代,我找到了原始的快乐。拆快递,拽出里面的气泡膜,挨个捏碎。做这种事总能让我极度舒适。
没尝过苦涩的人只会把甜当成最普通的味道。同理,没体会过苦难的人也无需追求舒适。在这个层面上,捏爆快递气泡膜对精神的作用和它充满气体时一样,缓冲。
气泡膜被透明胶带固定在易碎品表面,防止跌落造成损坏。有时,人脑袋里的某根神经也是个易碎品,原因是绷得太紧。我在工作生活中动了太多脑后,就特别喜欢捏气泡。做这件事的过程可以让神经松弛下来。
我习惯有节奏、按顺序地捏气泡。这样不仅精神能够得到松弛,在气泡爆裂的声音中,我还能产生很多平时不会有的想法。比如我对缓冲本身的思考。
我对缓冲的最早认识来自动作片。主角被逼跳崖,下落过程穿过各种树枝,最后落在一个藏有秘籍的山洞中。树枝起到的就是缓冲作用。
人体自身构造也体现了缓冲,膝盖关节就是个例子。蹲得越低,跳得越高,落下时适当弯腿也能避免俯冲力对身体的伤害。
相比看得见的物理缓冲,生活中看不见的缓冲更常见。刚过完年,很多人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恢复工作状态的过程也是一种缓冲,它包括生物钟的调整以及精神的集中。
情绪失控的人如果给自己十秒钟缓冲,就能够冷静下来避免酿成大错。刚失恋的人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缓冲期才能再次相信爱情。这时人类需要缓冲的帮助。另外一些事情上我们也在尽力减少缓冲。
汽车百公里加速时间是一个性能指标。根据物理定律,任何事物的移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总需要一定时间,这个时间就是缓冲。判断汽车性能,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百米赛跑运动员在比赛时也在减少缓冲,减少的缓冲越多,爆发力越强。然而缓冲只能无限地减少,却永远也不能被消灭。就像人的反应一样,收到一个触发,做出相应行动。无论反应多快,从时序角度,反应事件总是排在触发事件后面。
即使面对面说话,声音的传递也经过了空气的缓冲。手机上发出的消息看似实时到达,其实是万千的字节在网络上跋山涉水而至。缓冲无处不在,随时出现,这是自然法则,不会改变。能变的是人类对缓冲的感知。
不想要的缓冲永远也无法完全消灭,起保护作用的缓冲却不能永远保护我们。长时间沉浸在失恋的缓冲中只会让人失去爱的能力,捏气泡膜时间过长会让神经失去弹性。说到底,缓冲只是个临时工具,起到的效果取决于利用它的方式。
缓冲的存在让世界更有序,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可以偶尔休息,整理着装。但生活真正的意义还需要收拾起斗志,昂首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