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绩效该如何评估
写在前面
年底了,各公司各部门都在为员工考核忙碌着,前几天一位朋友问我UI设计师的绩效该怎么考核?应该以哪些维度作为评估标准?我们都知道如销售的绩效是按销售额为标准的、HR的绩效是按招聘的结果为标准的、产品经理的绩效是按需求的产出和用户的反馈为标准的、测试的绩效是按线上bug数量为标准的......
那么设计师的绩效标准是什么?以支持的需求量的多少?这就像程序猿的绩效不能以代码量来评估一样,写的代码多,但不一定质量高,A写了一屏的代码实现了一个功能,B只用了两行;A写了一天代码的工作量,B只用了两个小时,因为A对逻辑没有思考清楚而不断的删除重写,而B逻辑清晰,代码准确率高......
针对设计师绩效考核标准这个问题我大概做了一下总结:
一、如何对待问题
在设计师接到一个需求后,是怎么对待问题的,直接上手做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我们首先应该去弄清楚一些问题:
1、需求的背景是什么?
2、应用的场景是怎样的?
3、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不解决会怎样?
4、该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有没有更好的?
5、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什么情况下算惊喜?
6、涉及到的工资量和时间节点的评估
7、...
通过这些基本上可以看出设计师是如何对待问题的和开展工作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做页面而做页面,那样顶多也就算是支持需求,对于自我的提升和思考是毫无价值的。
二、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有的设计师接到一个产品需求,就去看竞品是怎么做的,或相似类型的软件怎么做的,然后就直接照搬下来,甚至有的颜色都不改一下的;这已经不是在参考了,而是抄袭,找参考没有错,但我们要有度的参考借鉴:
1、它为什么这么做?
2、它的需求背景和应用场景是怎样的?我们的是怎样的?不同点是什么?
3、它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4、它的用户人群是哪些?我们的用户人群是哪些?
5、它的优缺点
6、结合我们自身的需求背景值得借鉴的地方和更好的方式
三、沟通方式和问题的跟进
不管是需求前,需求中,还是需求后的交付,其实都是一个不断沟通的过程:
1、需求前弄清楚需求背景、解决的问题,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产品需求怎么说就怎么做;如果有更好的方案应与产品及时沟通,而不是闷头做,做完后再与产品核对,若考虑不周全方案被否,既浪费时间精力又耽误了工期;需求中及时和产品、开发沟通自己的想法,以保证后期方案顺利进行;交付后及时跟进及上线后的反馈效果,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及可优化的点
2、沟通推进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有依据去阐述自己的想法;
3、换位思考,结合需求价值、开发成本、工作量、时间节点综合考虑最优方案
4、主动跟进及复盘线上的问题,可优化的点提出优化方案,跟进迭代
四、学习能力和自驱力
每做一个项目,我们都应该总结经验;犯过的错、踩过的坑也应该及时复盘总结汲取教训;确保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至少不会再蒙逼;交过的学费也肯定不能白交。
如果一个设计师每次在做类似项目的时候都用同一种方式,遇到一个类似的问题都用同一种解决方案,固有的思维不去做创新,不去做改变,懒得思考新的东西,那么你顶多算一个页面的搬运工,只会复制粘贴。
1、同一个问题,每过一个时间段后应该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看能不能站在更宽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得到自我提升
2、不再只是看专业技能类的书籍,更应该多去看如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人文历史等更宽知识面的书籍,加宽自己的知识面,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站的角度更高,考虑的更为全面
3、专业领域的不断自我提升,不断巩固已知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跟上设计趋势的潮流,不断做练习、做总结,而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不进则退,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不盲目,不浮躁,有时候慢就是快,重在坚持。
总结:
我认为设计师的绩效是没办法完全量化以数据来考核的,你说这个设计不好看,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你了解这个设计的需求和背景吗?显然这样的判断过于主观和感性;因为好看的设计不一定好用,尤其是页面设计,肯定是以易用性为第一的,就如有些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极简、追求美学,做出的页面很好看,配色很好,构图很好,也很有艺术范儿,但在用户看来却不知所云,重点是什么?该怎么去操作?商业需求要体现它的商业价值,这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在这基础上再去考虑美学的东西,是锦上添花。如果连基本的需求价值都没有体现,这几乎就是无效的设计。毕竟设计不是艺术。
虽说所有的成绩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但设计师的绩效考核大多应该参考整个设计过程,过程中他们所做的事情和思考可能远比你想象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