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教育

美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教育的漏洞出在哪里?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170人  粒粒西游记

文|粒粒

读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看一部电视剧,名叫《16岁的花季》,几乎每个假期,这部电视剧都会重播,那时的我总是百看不厌。

正如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们,那些正值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一个个青春蓬勃,充满朝气,那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青春是多么美好,如同花儿正要开放,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想要抒写出未来精彩无限。

一想到青春,就是希望;一想到16岁,就是大把美好年华摆在眼前。可令人痛心的是还有一部分人的16岁是铁窗高墙,是少管所监狱,是一声声叹息和一行行眼泪,是含苞欲放前的自暴自弃,是明明有正路,却偏要绕弯路。

2017年11月9日下午,一位74岁的中国老人在纳什维尔被无端杀害,老伴在屋内听到两声枪响,再找到老人时就是冷冰冰的尸体。老两口在美国探望儿子,当时老人去门口取垃圾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悲剧就发生了。一切都太突然,连再见都不曾对亲人说一声;一切那么出乎意料,悲痛让人措手不及。

有人告诉警察看到几个青少年在枪响后从附近跑走,于是目标锁定为青少年人群。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十几天前,犯罪嫌疑人落网,照片下是几个醒目的字眼: 16岁,女孩……

虽然还未正式开庭,但是有其他两个青少年指证这个女孩叩响了扳机……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去夺取他人的生命,据知,她与这位老人素昧平生, 并不相识,她也没有抢劫动机。真正的原因尚未大白。细思极恐,因为她杀人可能完全没有动机,只是碰巧在想要开枪的几分钟内,被害人走出屋门,想要把路边的垃圾桶拉回门前。

遇害者家属悲愤不已,要求按年成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声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莫名其妙的犯罪,一致呼喊要她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来为自己的犯罪承担责任。

人们实在是受够了,再也不想说她还是个孩子,因为即便是孩子,也知道不应无缘无故地对谁开枪,这样的纵容太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令人谈极色变的话题。

美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视生命的尊严,在无极端动机的驱使下去伤害、甚至杀害他人。这实在不是危言耸听,在政府极力期盼2017年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的“美好愿景”下,仅纳什维尔市在去年一年中所有的枪击、抢劫等重大刑事案件中超过70%为21岁以下年轻人所为,这其中很多为年仅15、6岁的孩子。

案件类型不一,但多用枪支作案,所涉及抢劫居多,如银行、商店、或者车辆,也有涉及毒品或其它私人恩怨,每一次枪响都有生命随之而去,很多时候,犯罪人自己也成为枪下鬼魂。

若一个个案例去看,犯罪者并不是穷极生恶,而大部分是已经完全不受家庭管束。有些家境贫穷的孩子, 若是父母一直正当管教依旧可以健康地成长,虽说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最起码可以踏实上学,积极追求,以后有一个安稳平和的生活。

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则很多是父母抑或给予过多自由,抑或是监护人除了穿衣吃饭睡觉等基本生活之外,根本没有任何教育,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当自由越来越多时,父母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小,逐渐的,他们就完全失控了。

当然,也有许多父母极其愚蠢,他们似乎低估了孩子的野心,不明白枪火的威力,而根本不对家中的枪支做更为严格的管理。

美国的学校为K-12(幼儿园至高中)义务教育,没有升学考试,而若非学生及家庭自己有学业追求,学生可以完全没有压力、极其轻松地上到高中毕业。换句话说,学校的义务是给你上学的机会,但要不要学习或成材,那完全是你个人或家长的意愿了。

没有压力未见得一定是好事,很多美国父母也是走着相同的道路,混到高中毕业,从事一份基本的工作,有住的地方,有车,平均收入若达不到基本水平,则可以申请各种补贴。于是,这些人懒了,懒得去奋斗,甚至懒得去教育孩子。

事实上,教育孩子不仅不能偷懒,反而要投入很多精力、体力和财力。 而一旦父母们把手放开,懒于教育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没有办法去管。

享受平凡的生活并非是坏事,可许多青少年追求的却是不劳而获,追求的是刺激,甚至他们迷茫到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他们不愿意做平常的工作,也受不了约束,既无才华,又无学业,更无家庭精神与物质支撑,于是就滋生了一次又一次犯罪。

美国是一个标榜自由的国家,的确自由也使人们可以尽情发挥个性,但同时,在人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当自由开始被滥用时,自由就会成为自己、他人,甚至是社会的噩梦。

小树不修理会生出很多枝杈难以长高,小孩要是不管教就会滋生恶习难走正路。父母生孩子是自由,养孩子是义务,管教孩子则是责任。孩子需要自由,但自由并不等于放任不管。

——感谢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