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预习作业1 2.15 - 草稿
第一章导读题:
1、杜威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引出哪个核心观点而作的阐述?这一章与核心观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第一章是为了引出“教育即生活”这个核心观点。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生存、更新、延续需要教育,所以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把教育异化为考试、分数。只见分数不见人,只关心分数,不关心分数背后的人。
干老师说:教室,不应该自始至终只是一盆散沙,教师和学生不应该只是各不相干的商品出售者和消费者。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
2、本章中的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
答:从低级到高级,从自然到社会,从干预最少到干预最多。
第一节,传递形成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的社会延续;
第二节,沟通形成有共同目的、信仰、期望、知识的共同体或社会;
第三节,正规教育使复杂社会的资源和成就得以传递。
3、如何理解“沟通”“共同体”“共同生活”三个概念之间字面和内在的联系?
答:字面的联系: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
内在的联系:为了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为了共同生活,他们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志趣相同,而这些需要靠沟通来完成。
4、第13页中为什么说从间接教育转到正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
答:
(1)间接的教育是亲切的,有生气的,游戏化的。而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
(2)间接的教育实践性、意义性比较强。正规的教育必须学习的很多东西都储存在符号里,学习的材料是专门的、肤浅的、人为的、自成一体的、和生活经验脱节的。
第二章导读题:
1、如何理解“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答: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
社会环境无意识的,不设任何目的的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社会环境几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响。甚至在目前的社会,即使对于最坚持受学校教育的青年,这种直接参与也提供他们基本的教养。
2、如何理解杜威所说的“真环境”?
答:一个人的活动跟着事物而变异,这些东西便是他的真环境。
一个人身边的事物并不一定是他的真环境,不在身边的事物也可以成为他的真环境。只有当这些事物跟他产生关系,并且影响到他的生活,使之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能成为他的真环境。
3、杜威说:“使用语言传递和获观念,是事物通过在共同的经验或联合的行动中使用而获得意义的原则的扩大和提纯。”(p22)这句话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么?
答:在共同的活动中使语言成为可以相互理解的声音,用语言唤醒经验、活动,然后再加以想象。
比如文中说的帽子,头盔,希腊头盔。首先在共同的活动中使帽子、头盔成为可以互相理解的声音,最后当谈论到希腊头盔的时候,就可以想象到希腊头盔是一种类似的东西。
4、杜威所说的“社会”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社会有什么不同?在杜威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杜威所说的社会指社会能对人产生影响,能塑造人的行为,我们所说的社会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人、事、地、物。
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语言习惯;第二,仪表;第三,美感和美的欣赏。
5、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何在?
答:学校教育有三个足够特殊的功能:
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
6、结合这一章你能说一说杜威为何主张“做中学”么?
答:教育是社会的职能,但社会环境由社会任何一个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和他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所组成。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完成的。
第三章导读题:
1、杜威认为“指导、控制或疏导”三种教育形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何启发?(整章都是在讲这个问题的,要全面把握才好。)
答:指导表明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
当指导的功能过弱的时候,它就变为方向性的帮助,即疏导。
当指导的功能过强的时候,它就变为调节和支配,即控制。
教育要注意发挥被指引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达到指导的目的,必须使参与者对行动的手段和目的有共同的理解。减少外在的、强迫性的控制。
2、有人认为,教育就是“合乎规律的控制”,如果用杜威的理论该如何解释?
答:合乎规律的控制就意味着指导,指导就是基于儿童的前有前见,促进儿童的理解,促使儿童参与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3、如何理解“指导既是同时的,又是相继的(P32)”?为什么说“一切指导不过是再指导”?(P32)
答:指导有两个功能,一是使动作集中,另一个是与它前后的动作取得平衡。
使动作集中和有顺序是指导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另一个是时间的。前者保证击中要害,后者保持进一步行动的平衡。
因为指导必须考虑被指导的人的现有的本能和习惯,才能经济地和明智地给予指导,所以一切指导不过是再指导。
南明数学在学习每一个观念之前,要追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儿童头脑中的已有观念具有怎样的发展水平?
4、社会控制的实质是什么?(注意P40页中杜威的总结论述)
答:心智是社会控制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力。核心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协助或竞争。
《0-8岁儿童纪律教育》一书中将“纪律教育”定义为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
就是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纪律,学会关心他人,做事有原则,学会与人交往和协商。
5、在本章第二部分“社会指导的模式”一节中,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的“统觉说”和裴斯泰洛齐的“要素说”,你能找到相关的部分并进行辨析么?
答:应该是在35页。
人们常常这样说,一个人仅仅通过感官的途径,把事物的特性铭刻在脑子里。接受了许多感觉印象后,通过联合或某种智力综合的能力,使它们联结成为观念,成为有意义的东西。
但是要获得事物的观念并不只是得到一些感觉就够了,人必须使用这种东西,对它有一种动作上的操作,内外交互,才能形成真正的观念。
6、在P36,杜威说:“对物质刺激的适应和智力活动之间的区别,在于智力活动包含对事物意义的反应;而物质刺激没有这种反应。”这句话在说什么?你能从苏氏那里看到对这句话的解释么?
答:物质刺激只能引起生理上的反应,只有它和一种意义联系在一起,产生的动作才能成为智力活动。
苏氏说,数学教师在开始教一条新的定理时,先要努力使学生理解构成这一定理的实质的那些因素、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学生要解释他们是怎样理解这条定理的,学生对定理的含义思考得越多,定理就越容易识记。
7、读第三节,思考:杜威为什么反对将社会心理学建立在模仿说的概念基础上?模仿说只有在什么前提下才是有效并成立的?
答:所谓模仿,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过是在结构上相似的人以同样方式对相似的刺激作出反应。
模仿完成一件事的手段,是一种理智的行为。这种模仿包含仔细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所谓选择的方法使他能把已在试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举例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一道题的方法,而不是一道题的答案,否则如果题目稍有变化,他就不会做了。所以平时我们要多给学生做变式练习。
8、读第四节思考:为什么一个野蛮群体永远处于未开化状态,而一个文明的群体却保持着文明?这对教育有什么启发?(实际上,本章依然在强调“做中学”的必要性,你能看出来么?)
答:因为他们的社会活动限制他们所要注意和感兴趣的事物,因而这种社会活动限制能够发展助智力的刺激。甚至在注意范围以内的食物,原始的社会风俗也往往抑制人们对心理上毫无结果的特性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他们的联合行动里面,只有少量事物,只有少量自然资源被利用,而且这些资源使用不当。
所谓文明的进步,就是把大量自然力和事物转化为行动的工具,转化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文明社会的很多东西本身,或者他们的集合体并不构成文明。但是,我们把它们使用起来就是文明,没有这些东西,使用也是不可能的。
问题:
17页,“无生物是和它的周围事物连接在一起的;但是,除非用比喻的说法,周围的情况并不构成环境。因为无机物并不关心影响的各种势力。”这句话怎么解释?是因为无机物,不能与它周围的事物进行交互,所以周围的情况才不构成它的环境的吗?
35页 ,“事实上,除了利用自然环境作为中介以外,不存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直接影响这样的东西。”这句话怎么解释?
记得魏老师说过,最近多少年以来才有“儿童”这个概念,以前是没有儿童的。魏老师指的“儿童”的概念是不是就是从杜威开始的?那是距近多少年呢?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