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札记知罪春秋

【老秦人的故事】15、大战前夕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5人  枫离秋

1、王子带事件

我们曾经讲过,齐桓公时期,王子带事件,当初只是讲了前半部分。(见【老秦人的故事】12、齐桓身死,2)。

冬,天王出居于郑,晋侯夷吾卒。(《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当年,公元前649年,王子带第一次叛乱,被平定了。周襄王对于这个兄弟,真是恨死了。一直到了公元前638年,王子带才回到洛邑。

但是王子带积极的总结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叛乱。

这回他二次叛乱,这回起因是什么呢?

话说,四年前,公元前640年,滑国背叛郑国,归附于卫国。于是郑国发兵攻滑国。

滑人,叛郑,而服于卫,夏,郑公子士,泄堵寇,帅师入滑。

滑国看到郑军来了,投降。这次是我们做错了,一定改。

郑国军队就撤回国内,结果滑国翻脸比翻书还快,郑国军队一撤。滑国就又听命于卫国。

郑文公那个气啊,竟然有人比寡人还不要脸。

于是公元前636年,二次伐滑。

正所谓,蝴蝶效应。一次小事情,结果掀起了大风暴。

周天子来人了,叫郑国不要打滑国。开展多方会谈,和平是主流嘛。

郑文公看到周天子来人了,郑文公一肚子火。为什么呢?

当年他爸,郑厉公,我们讲过,为了平定王子颓事件,结果什么好处都没有捞着。况且他爷爷郑庄公打得周天子,箭射王肩。

于是把周天子的来使绑起来。

周天子一看,我姓姬,你也姓姬,这么不给我面子。姬姓诸侯搞内讧,让天下诸侯怎么看。

他怎么办呢?联合狄国军队攻打郑国。

周天子真想得开,当年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最后夷狄被王召过来。

大臣就劝,说:都是姬姓,都是兄弟。有什么说不开的呢?兄弟搞内讧,你说这对吗?

况且郑国有功于我周室啊。郑武公、郑庄公、郑厉公,三代保护我们周室,现在跟郑国闹翻天,这合适吗?况且你不知道郑国背后的楚国了吗?再说了就算你打郑国,联合蛮夷,这明智吗?

周襄王,不管,我就要教训郑国。那你就找倒霉吧。

于是这年,周王室和狄国,一对不伦不类的联军攻打郑国。

狄人战斗力很强,把郑国的栎地占领。

周天子十分高兴,打算立狄国的女儿为王后。

大臣就劝说:万万不可,狄国是什么国家啊。豺狼成性的国家啊,难道忘了当年卫国的惨痛教训了吗?怎么能跟狄国联亲?况且女人最难办了,无论你是疏远她还是亲近她,都会招惹狄国不满啊。

周襄王不听。

狄国这位女儿,真是没有让周襄王失望。我们讲过两年前,王子带回国。

狄国王后和王子带通奸。周襄王头上的绿帽子是闪闪发光。

周襄王也很搞笑,他没有把这对男女,抓起来。根本不理王子带,把王后废了。

颓叔、桃子很害怕,为什么呢?因为是他们俩建议立这个狄国王后的。

现在这个王后干出这种事情,那天子怪罪下来,谁能承担。并且那一边还有狄国。

两人密谋说:我们指使狄人这样,狄人一定会怨恨我们的。

于是去找王子带,跟王子带说:你干了这种事情,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王子带说:这个事情,两位决定怎么样啊?

两人共同做出杀的动作。

王子带说:我势单力薄,何人能作依靠呢?

两人说:狄人可以依靠。狄人此时必然怨恨天子,而且狄人野心勃勃,正好可以借刀杀人。

王子带觉得有理,于是联合狄人,攻打周天子。

卫士拼命抵抗。

周襄王说:如果杀了王子带,先王会怎么说我。宁可让诸侯图谋

于是周襄王离开王城,到了坎欿。

周人把周襄王接回去。

这年秋天,颓叔、桃子侍奉王子带,联合狄国,进攻王城。把周朝军队,打得大败。

俘虏了大臣。

周襄王到达郑国躲难,这回周襄王很不好意思。

而王子带携带周襄王的王后,住在温地。

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滑,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而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狄皆则之,四奸具矣,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召穆公亦云,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召,以从诸奸,无乃不可乎,民未忘祸,王又兴之,其若文武何,王弗听,使颓叔,桃子,出狄师。

夏,狄伐郑,取栎,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固贪惏,王又启之,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必为患,王又弗听,初,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惠后将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齐,王复之,又通于隗氏,王替隗氏,颓叔桃子曰,我实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王曰,先后其谓我何,宁使诸侯图之,王遂出,及坎欿,国人纳之,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适郑,处于泛,大叔以隗氏居于温。(《国语 晋语四》)

这年,周襄王派遣使者去鲁国,去报告王子带之事。

他对鲁僖公说:不谷(天子自称)缺德,导致子带之乱。所以特地来告诉叔父一生。

鲁国大夫臧文仲说:天子蒙尘,怎么不赶快去问候?

周襄王派人分别去晋国,秦国报告。

秦穆公一看时机到了,率领军队驻扎到黄河上(真是应了当年的诺言),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

狐偃跟晋文公说:求得诸侯拥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心尽力为天子做事情。

于是占卜,吉利,并且得到黄帝在阪泉之战的征兆

晋文公说:担当不起啊。

狐偃说:现在的王就是当初的帝啊

于是晋文公继续占蓍,吉利

于是晋文公辞退秦军顺流而下。

晋军两翼军队出发,一路奔温地,杀死王子带。一路迎接周襄王。

这年,晋文公进见周天子,周天子用酒招待他,并用玉帛来助兴。

看来周天子真是没钱了,当年郑厉公还有铜镜,现在连这个都没有了。

晋文公有点不高兴,于是提出,我希望百年以后用隧道来安葬自己。这是周王才能用隧道来葬人。

周襄王说:甭想,这是周天子才能享受。你这个请求,就是告诉诸侯们,有两个天子,这是不被允许的。况且叔父你觉得这对吗?你可是当年天天讲仁义的,现在?

这是,直接就是僭越啊。

从此,从这一刻开始,尊王攘夷已经跟齐桓公所说不一样。齐桓公真是一心一意为王室,而现在所谓的尊王攘夷,成了口号。实质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孔子反复评论晋文公

齐桓公正而不诡,晋文公诡而不正。

这就是晋文公的本质。孔子看人还是很准的。晋文公的厉害之处是,你要不仔细体会,看不出其奸雄本色。

周天子把几块土地赐给了晋文公。

但是赐是赐了,但是这个和平改编,出问题。

阳樊人不服,没辙,晋军只能出兵攻打阳樊人。

阳樊的将领苍葛说:刀兵是对准敌人,你们竟然对准天子的子民,你们是想干嘛?你应该用仁德安抚我们。

于是把阳樊人迁走,给晋军留下一座空城。

另一座城池,原城,也出了问题。

于是晋文公包围原城,携带三天的粮食,意图三天拿不下原城,没脸见人了。

结果打脸,三天真的攻不下原城,此时粮草不济,晋军就准备离开。

这是密探回来,说:原城城内已经混乱了,快要投降了。

晋文公说:我说过三天攻不下原城,就不打了。既然三天到了,我也没有攻下,我怎么能背弃信用呢?

于是军队退后三十里,原城此时传出,投降。

晋文公于是问寺人勃鞮,何人可以担任原城长官。

寺人勃鞮说:不知国君希望怎么样的人来担任长官。

晋文公说:自然是仁德而诚信之人。

寺人勃鞮说:那我提议赵衰。

晋文公说:为何?

寺人勃鞮说:你还记得当年你在外流浪,赵衰跟随你。结果赵衰不见了吗?

晋文公说:记得。我们很害怕,怕赵衰会背弃我们而走。最后发现,因为赵衰携带粮食,怕粮食洒出来,于是慢慢地走。即使饿了也不吃。

寺人勃鞮说:你明白为什么要用赵衰了吗?

于是任命赵衰为原城的长官,狐溱为温地的长官。

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起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国语 晋语四》)

2、秦人攻鄀

鄀城,是楚国的附庸国。如果还记得楚国初建时期,当年还偷了鄀国一头牛。(见【老秦人的故事】3、天问楚国,3),还没还呢。

也是少数,春秋时期,秦国向楚国势力范围,发起进攻。毕竟春秋时期是晋楚的天下,而秦人僻在西戎。

秦国为主,晋国为辅。联军向鄀国发起进攻。

楚国斗克,屈御寇率领申国、息国两地军队戍守商密(鄀国的首都)。

这里,国也可以是县。因为楚国扩张速度非常快,把附庸国都变成了县,全部归楚王管理。

晋国此时,为了练一练手,到底晋军战斗力怎么样,于是秦晋联合。

秦国搞苦肉计,把自己的士兵,抓起来,说是俘虏。故意给鄀国人看。

渐渐地,士兵开始包围商密。

到了傍晚,把歃血盟书放在上面。假装和楚军盟誓。

这是商密人害怕了,该不是楚国人跟秦国人联合了。如果大哥跟敌人联合,我们必死无疑啊。

这肯定是背叛我们了。

于是向秦军投降。秦军大获全胜。

很像后来的四面楚歌。

楚国令尹成得臣看到秦军离开,追击,没有追上。

于是楚国军队把陈国包围起来。他为什么把陈国包围起来呢?

最主要目的,总不能什么收获都没有,就回家吧。当年楚文王可就是在讨伐黄国的时候死去。

(见【老秦人的故事】13、仁义霸主,11),可知,前两年,陈国因为被两面派,被楚国打过一回。

把顿国的国君,送回顿国。

在此处,我们不妨去思考,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

原话是这样的,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即使不去翻译,我们也知道大概的意思。

所谓诡道,用三个字解释是

混乱

兵无常势,因敌取胜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什么是混乱?混乱当然不是我方混乱,而是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中国有句话叫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静的好像处女一样,这是告诉你,迷惑对手。动的好像兔子一样,是告诉你,迅速抓住时机。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静是动的基础。

那么怎么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呢?孙子讲你以为的,我不干。你以为我不干的,我恰恰要干。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毛泽东语)

不能机械的理解,这句话。迷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那么如何活用?孙子说,因敌取胜

什么意思呢?对待不同的敌人,要用不同的策略。你要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意图。

比如抗日战争用持久战,没问题。毛泽东说的很清楚

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兵民是胜利之本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也机械的套用持久战,这就是愚不可及了。

孙子说的更明快

比如秦国攻鄀国,鄀国的死穴是什么?是他依仗楚国。那么只有从楚国下手,就可以赢得战争。

那么从楚国下手,怎么下手呢?

其一、攻下楚国

其二、迷惑楚国和鄀国

这就是第三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往往要从对方的薄弱处下手,攻下楚国只有宋襄公能干出来,自然不现实。故第二招,成本更低。

我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物理学里有一个最小作用量原理。

即从一个角度比较客体一切可能的运动(经历),认为客体的实际运动(经历)可以由作用量求极值得出,即作用量最小的那个经历。

可以简单理解成,简约化原理。在哲学上也有一个大概的意思,叫奥卡姆剃刀原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他的意思就是避重趋轻、避繁逐简、以简御繁、避虚就实。用最经济的方式做一件事情。

这种简约化思维,是深藏在人类思维深处的。

3、郑、宋之事

前一年,即公元前636年,郑国,宋国各发生一件事情。

宋国因为宋襄公跟楚国泓水一战失败,宋楚两国的外交部几乎成了断交部。

于是这年,宋襄公儿子宋成公急急忙忙去楚国道歉,媾合,缓和外交关系。

回国时,回到郑国。

郑文公设宴招待,向皇武子询问礼仪。

皇武子说:宋国的先祖是微子,连周王都要敬他三分,你说怎么办?

郑文公于是对宋成公非常好。

这个就有问题了。恰恰是太好,反而有了问题。

因为郑国的站队,站到楚国去了。他怎么会按照周礼对待宋国?

最大可能是这么回事。

其一、宋成公去楚国,刚好是当时郑文公和周天子闹矛盾的时候,详见上文。

他有可能是向周天子表示自己的缓和关系的意愿。

甚至宋成公为什么此时去楚国,就是告诉郑国,我跟楚国有深仇大恨,也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你跟天子闹什么矛盾。

其二、也是向楚国表示,对于这位跟你媾合的人,我很重视。

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郑伯从之,享宋公有加,礼也。

出来宋国之事,郑国也发生了一件事情。

郑国太子华的弟弟公子臧跑到宋国。太子华如果还记得这个人的话,知道,当年就是他跟齐桓公保证,如果让他做国君,郑国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被管仲顶回去了。(见【老秦人的故事】10、葵丘之盟,5)

郑文公即位以后,对于这些兄弟,天生不信任。

这个公子臧在宋国,有个爱好。喜欢收集鹬鸟羽毛做的帽子,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个,可能喜欢这种印第安人的装扮。

郑文公更有意思。他喜欢这个碍你什么事了,他觉得很讨厌这个人,于是骗他出来。让人杀死他。

君子于是评论这件事情,更有意思。

他说: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就会有灾祸。

穿着奇装异服被杀,真是奇怪的死法。

这件事同样发生在郑国刚好与天子关系不好的时候,他一定有它的特定含义。

所谓衣服不合适,其实是礼制不合适。也就是暗指郑文公跟天子闹矛盾,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诗曰,自诒伊戚,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左传》)

4、晋国改革

我们前面讲过,夷吾在秦国时期,晋国开始改革。但是那次改革,属于应急性,并且君主一部分权力让出去了。

中国历史就是,如此,有一个收放定律。

什么意思呢?

往往和平时期,把权力收归中央。到了战乱过后,一片萧条,把权力放到地方。等到地方开始发展,地方贵族(官僚集团)势力做大,接着把权力收回来。然后再放,接着再收。循环往复。

现在因为骊姬之乱,夷吾之乱,晋文公上台后,面对这一个烂摊子(说句公道话,夷吾虽然人性不咋地,但是为晋文公上位扫清了障碍。)开始改革。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废除井田制,去实行新的土地私有。

当然韩原之战后,晋国改革,把君主权力下放,导致各级贵族势力做大。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加强君主集权。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

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

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

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主要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其一、官员职能分工化(提高效率)

其二、减免赋税,广施恩德

其三、提拔人才(冲击原有的贵族体制)

其四、减免出入口关税,便利商旅往来,放宽对农夫的政策,剪除盗贼(发展经济)

其五、勉励农民耕种,劝导他们互通有无,储备钱粮,改良工具。(发展生产工具,生产力)

特别是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十一族,在朝廷担任大官。

这十一族是晋国的支柱,也就是原有的公族被晋献公一代消灭光了(严格说来是公族不掌握话语权,并不是一个都没有),取而代之就是卿,或者说是原有公族卿族化。

另外,晋文公跟贵族们达成一个妥协。为什么呢?

因为重耳在国外流浪,国内几乎没有政治势力,如果不进行妥协,可能这个君主很快就会被换下去了。并且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改革跟革命一样都是掉脑袋的事情。

怎么妥协呢?

晋文公说:公食贡

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在分封体制下,诸侯王要给天子进贡。

那么对于公族,我不把你们的利益收回来,把公田分封给贵族。但是你要给我进贡,但此刻的进贡不同于周朝的分封体制。因为进贡实质性是制度性的赋税。

我们曾经读过一段史料,说周王叫鲁国进贡,《左传》直接说,非礼,国君不能直接叫地方进贡,而是地方自觉地进贡。晋国现在就是你必须给我进贡。

接着,贵族向下分封给大夫,卿士。说白了很扯淡,

因为这样地方势力还是做大,变成了国君牛的时候,人家认认真真给你赋税。要是中央势力衰弱,那么谁还给你交赋税呢?

相对于管仲改革,这次改革很不彻底。

5、齐鲁之战

二十五年,春,卫人伐邢,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杀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曰,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635年,卫国和邢国打了一战。这两国爱恨情仇,真是难以说清,两国都是姬姓国。上一次,因为邢国和狄国一起攻打卫国,卫国就恨上他了。

于是这回卫文公率领大军攻打邢国,把邢国打了下来。卫文公打了邢国以后,三个月后,逝世。

卫文公逝世后,儿子卫成公即位。

卫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接着,卫成公和鲁僖公莒国的君主,在洮地会盟。

你说会盟就会盟吧,又不碍着谁。诶,恰恰碍着一个人了,他就是齐孝公。

到了第二年,卫国和鲁国又一次会盟,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会莒兹平公,甯庄子盟于向,寻洮之盟也。

孝公这回大怒,你们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在山东这地界儿会盟,都没有理我。

于是

齐师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

齐军讨伐鲁国。

此时,怎么对付齐国,是个问题?

首先,卫国攻打齐国,来牵制一部分齐军。

接着派展喜犒劳齐国军队,实际上,探探虚实。展喜后面还跟着一个展禽(柳下惠)。

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孝公在鲁国国境之外,展喜跟着齐孝公。

展喜说:我家主公看到齐侯来我国,特地命我来犒劳齐军

齐孝公说:是吗?很好,你家主公害怕吗?

展喜说:小人瑟瑟发抖,君子安之若素

齐孝公说:哼,你别以为我不知道。现在鲁国粮草不济,什么都没有,还说不怕?

展喜说: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怕吗?很简单,凭借先王的命令。贵国先祖姜太公和我国先祖周公殚心竭虑辅佐周王室。周成王命齐鲁两国,世代友好。你父亲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扶大厦之将倾,救助诸侯。等到你即位,大家都说,你会继承齐桓公的遗志。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有什么脸见先祖于地下?

齐孝公听到这个话,回国了。

这段话瞎胡闹嘛。计谋不在于多精巧,有用就行,无非满足齐孝公的虚荣心而已。

是不是这样就结束了呢?不是。

鲁国派出另一路使者公子遂(东门襄仲)和臧文仲,跑到楚国,请求出兵攻打齐国和宋国。

借口是什么呢?齐国和宋国有二心。

宋国又怎么了呢?宋国真是,龙胜帮龙,虎胜帮虎。看到晋文公即位,晋国国力蒸蒸向上,于是就背弃和楚国的盟约,投入晋国的怀抱。

宋以其善于晋侯也,叛楚即晋

楚成王看到这个消息,作何反应呢?

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政治格局,就几个大哥,齐国、秦国、晋国、楚国。正如当年郑国太史伯预言的一模一样。

齐国自桓公死后,势力迅速下降。秦国倒是想称霸,东面挡着一个晋国。晋国虽然在崛起,但是还没有独霸的地步。唯有楚国,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是蒸蒸日上。

但是楚成王未必想打齐国,因为齐国和楚国又没有什么仇,什么冤。但是这个宋国太讨厌了,朝秦暮楚(应该讲朝楚暮晋)。

于是叫子文来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包围了缗地。

鲁僖公率领楚军(好奇怪的组合,按情理推测,应该是楚国帮助鲁国攻齐),攻打齐国,占领谷地,把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放在谷地。

齐桓公七个儿子都跑到楚国,赐以楚国大夫。

第二年,齐孝公在这种情况下,死了。

更有意思的是,齐鲁在交战的情况下,派人到齐国表示齐孝公的哀悼。

这就是蝴蝶效应啊,一个小小的会盟,导致了这么大的战争。

孝公的弟弟,公子潘即位,是为齐昭公。

6、被庐之蒐

因为齐孝公死了,楚国军队开始调转枪口对付宋国。

楚成王派子文练兵。

子文首先在睽地练兵,练了半天结束了,没有惩罚一个人。

相反成得臣在蒍地练兵,练了一天半才结束。练兵过程中鞭打了七个人,用箭射穿了三个人的耳朵。

大家都祝贺子文举荐得人,看成得臣治军严明,一下子原来懒懒散散的军队,迅速凝聚力提升。

只有一个小孩子,蒍贾跟子文说:大家真的认为,成得臣能够赢得战争。

大家说:小孩子懂什么。

蒍贾说:国家有内政外交,如果楚国国政蒸蒸日上,但是对外战争失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战争失败,直接责任人就是成得臣,而子文你是举荐成得臣的人,我怎么去祝贺你?

子玉其人,刚愎自用,怎么能领到军队。如果三百乘的军队,挥着武器,跟我上,这成得臣可以。要是指挥千军万马,我怕上下不是一条心啊。

那么蒍贾说的对不对呢?确实其后的事情,证明了他的说法。

现在我们不管后来发生的事情,单纯就看这段话。

有人说,这个刚愎自用和力排众议,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你成功了,你就是力排众议。要是你不幸失败了,对不起了,你就是刚愎自用,被后人唾弃。

这种说法,不错。但是仅仅这么看,还浅了点。如果从上帝的角度看,往往一件事情前方有两种可能,

其一

在A点(A点本身也是具有波动性),也就是处于上升期,那么此时的决定无论好坏,在战略上都是正确的。相反在A,B,C,D各点在战术上会有波动,但是不影响大局。

在B点,同理。

但是不幸,你在C、D两点,你的决定就是刚愎自用。

其二、

如果在第二种情况下,A,B,C三种决定,无论好坏,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这种形态,几乎不存在。

可见,重要之处在于,能不能定位自己在哪个的点。

当然尽管知道了这一点,好像也没什么用。

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刚愎自用的特点就是为了做决定来做决定,往往意气用事。而力排众议的特点,是将整个战局作为对象来做决定。

不管怎么着,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诸侯们,攻打宋国。

宋国大司马公孙固(我们讲过当年重耳流亡之时,公孙固劝宋襄公礼遇重耳)到晋国求援。

先轸说:应该帮助宋国,一是为了报答宋国,二是为了稳定霸业,三是希望在诸侯中取得威望。

狐偃说:现在晋国是不是能跟楚国硬碰硬还是个未知数,不如这样,先去攻打楚国的小弟,曹、卫等国,把楚军主力吸引过来。那么这样宋、齐的危难就可以解除。

晋国开始军队改革。

晋国的军队改革当年重耳他爸就开始进行。这次军队改革确立三军六卿制。

三军分上中下三军,每一军大约12500人,中军地位最高,统辖上军,上军统辖下军。

三军由六卿统领,每军由将,佐统领。将,是统帅。佐是副统帅。

六卿,出者为将,入者为相,军政合一。

这个制度,是一个很扯淡的制度。我们知道,上军是军队的最高统帅,那么应该谁来担任?

肯定是君主,君主只有手握军权,那么这个制度才能稳定,君主的位子才能坐的稳。

枪杆子里出政权

那么此时的晋国,他的中军统帅竟然是由大臣担任,而且还不是公族。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更搞笑的是,《左传》记载,

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

谋元帅,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吗?肯定是晋文公心腹啊。

结果为了这个问题,各方政治势力角逐不断。

晋文公自然对于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就是自己做不了,那么也要自己心腹来做。心腹谁呢?就跟着他跑的五位,最重要的就是赵衰、狐偃。

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最后选定郤縠,为什么呢?郤縠通礼乐,重德行。

说白了有点像,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选内阁总理,南北吵吵吵,最后选定唐绍仪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总理。为什么选他呢?

唐绍仪跟袁世凯有交情,袁世凯接受。另外唐绍仪倾向于民主共和,南方也接受。

现在这个郤縠也是这样,对于晋文公这方,比较能接受。而反对派,已经把赵衰和狐偃踢出局了,也只能接受。也就是这个人选其实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我们也可以看出,晋国这个霸业啊,真是先天不足。

也预示了晋国最后的命运。

最后

中军:将,郤縠。佐,郤溱

上军:将,狐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佐,先轸

通过这次改革,晋国已经想也好,不想也罢,跟楚国都必有一战了。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7、鲁国重礼

我们讲过,这个鲁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当年齐孝公逝世,两国处于战争时期,鲁国也不忘去问候一下齐孝公老人家。

公元前633年,杞国君主来鲁国访问,杞桓公用了夷狄的礼节,鲁僖公很讨厌。你一个中原国家用夷狄之礼。

中国这种夷夏之别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称华夏,何为华?章服之美也。何为夏,礼仪之大也。

就是我们文明程度高。

所以为什么近代史是千古未有大变局。中国古代,中国亡国也好,是亡天下也罢,把华夏族打败的,都是落后民族。但是近代史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把落后民族打败了,这个反差真是太大了。

于是为了这件事情,鲁国攻打杞国。

所以春秋时期真是中国历史最有意思的时候,为了礼制能去攻打另一个国家。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秋,入杞,责无礼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