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用电子产品
这是一篇学习后的总结,我“知未必会”,仅是在前行的路上,常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关用手机看孩子这事儿我做的并不太好,会给孩子看平板、手机、游戏机。这里面有樊登小读者、吉教乐学、小灯塔课堂、各种动画片、小伴龙、任天堂的游戏等等,之前是图自己能做事,而非和孩子约定好的,控制好使用时间和频次。还好以后加以正确引导和调整,有关手机问题深思熟虑过,暂时不觉得这是问题。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做错一件事,总结调整后(会反复调整),给自己加油打气,好有继续做事的勇气。多做会导致多错,但同时也会多对,慢慢多对的比例就上来了,然而不做就一无所得。我们给自己机会成长,更给孩子机会。觉得走的不对时,牵着孩子的手领着走,而非看着走的不对生气指责给推得更远了。知识学习加上经验的积累总结后才能算得上会。将学习到的分享出来,为勉励自己也给人以思考和启发。(以下手机、平板、游戏等等暂都说成“手机”。)
要是觉得看手机不是个啥事儿或者小孩儿还小,就当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琢磨琢磨这事儿。如果孩子上高年级了,大人觉得孩子迷恋手机是个大问题了,那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老生常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行为有偏差时,父母得看看自己有哪些引导方式需要调整。得一小步一小步地商量着来,教育的事儿急不得。
想解决个“大事儿”,静下心来找病根儿,分析病因。不仅往根儿上看,还要全面地看。若大人直接从手机问题入手,有点隔着锅台上炕的赶脚。钥匙不在锁眼儿上,如果那么容易能解开,就不是问题了。跟孩子亲子关系好不好,能听进去咱大人说话不?暴力指责来解决这事儿,是不比玩儿手机问题还大呢?乱管不如不管。回避不谈或者没收,用“堵”的办法,堵住的堵,往长远看,孩子和父母双方谁能是赢家呢?什么事都是相通的,“堵”是输,急功近利,非长久之计。
把这事儿琢磨的透些,掰开了,揉碎了,摊开了,想明白之后温和地聊,谈话之前自己反思有没有严重的双标,咱大人说话孩子内心服气不?有没有换位思考、包容、共情真正的理解孩子?手机对人的利是什么、弊是什么?怎么合理使用才能利大于弊?大人拿手机时都是在工作、办正事吗,有没有休闲娱乐?问问自己这些问题,真需好好地“备课”才能和孩子聊。
表面看似乎是××成瘾问题,但实则是更高层面的问题,大人过度关注孩子拿手机这个事儿是对的不?各个年代的沉迷××的问题是否是个伪问题?不一样的环境会激发不一样的人性,大人给孩儿创造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思考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业余生活是丰富的还是枯燥的,所谓的丰富是包含什么样的丰富?眼界上的、物质上的、身体上的、心灵上的、感情上的?孩子觉得有趣的事儿都有什么,为什么会觉得有趣,又为什么觉得无趣,我们家长是怎么引导的?好、坏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为啥要管这事?用什么方式引导好?
问了自己这么多问题,也许会被问:累不累?谁来包容我、体谅我呢?回答:我不累,我热爱。家长是成年人,孩子是孩子。家长做给孩子看是最好的教。那也许又会被问: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能培养出好孩子喽?回答:最基础的自己做好给孩子看就很棒了。那什么是最基本的?借用《活法》这本书里说的回答:1.努力前进,哪怕是一寸也好过牢骚。2.谦受益。3.每日反省,利他心和不卑不亢,知错就改4.感恩之心。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6.不被情绪支配,投入工作和学习。缩减后的字面看着更平凡了,提醒自己践行,贯彻落实到生活中,将这些融入生活。
此时心里有哼唱一首歌:《我变了 我没变》“一遍用了千遍,千变只为不变,初心始现,默默地深爱着你……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我多想你看见。” 孩子让人成长,真的挺好的。孩子会让大人再次变成孩子,重返童年,也会让大人改变、进步。有了孩子后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认知、思维和情绪。
看到有人发截图中说的沉迷于网络游戏,透过现象看本质,家长有没有在其中犯了什么错,需要长期的修正呢?有时大人是不是做的有偏差,还不承认、不反思,不改变?有些大人做的不对,一直都意识不到,让孩子承担后果,然后揪着孩子的表面问题说:看上去全是你的错耶。然后这个小孩长大了变成了家长,然后循环往复或者是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家长开始真的读书、学习、反思自己,他的孩子就有福了,应该说就有救了。想到周星驰说的论一名《演员的自我修养》(下文有书中部分内容截图),应把我以上文字改名为:论一名《家长的自我修养》。
附:制定计划的过程
1良好的亲子关系。
2认同接纳现状(例如爱玩游戏也先肯定孩子的智商)。
3民主沟通解决问题,头脑风暴,多想点子。
4以孩子为主做好规划,双方达成一致,上墙。
5坚持和善与坚定地执行。
6根据执行,有奖有罚(让孩子定怎么奖怎么罚)。
7随时调整,大家商量着来。
知易行难,任何计划践行起来并不容易,没有捷径,需实打实的做,开始阶段耐心引导,慢慢自己尝到了甜头就会越来越好,做家长的进步也是这个过程,自我修炼,靠近知行合一。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