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点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女人的命运承载着在这个世上最光荣、最伟大的事业—繁衍生息。而当一个女人扮演了妈妈的角色,或许一生才有了圆满的结局。所以90%以上的女人心里洋溢满了这种人生大赢家的骄傲感,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人活着,精神上是需要自己完全属于某一个人的,但同时也希望有一个人能完全属于我们自己。
(一)
我发现我身边常常会有这样一类父母,他们抱着怀里牙牙学语的孩子随地大小便。在街边的树坑里、在人来人往的步行街边,甚至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也肆意任性。他们无视社会公德,面对公众质疑,便拿出一副不该和小孩子一般见识的架势来斥责你的多管闲事。他们有万种理由去试图说服你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的孩子。
妈妈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爱的人,作为模范的榜样角色,是供我们去汲取成长能量来源的地方。每个孩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都会有“所求”,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给的“力量”匮乏又或者“力量过多”,那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间接伤害。难道我们做父母的希望我们孩子的孩子依然沿袭着这样的模式去做个假装幸福的孩子吗?
现实生活里有多少的妈妈打着“爱”的幌子做了多少件自己都丝毫察觉不到的对孩子形成伤害的事情啊。在这个妈妈的内心,深处装着的是一个“我想为所欲为”的内在小孩,而我们的小孩却变成了我们父母的延伸。我们分不清熟对熟错,只知道打记事起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向导,学习如何去爱,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独立、自信、坚强的享受自己的人生。
(二)
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六个月的婴儿因为没有感知能力,所以吃饱肚子躺着睡觉就一切ok了。可正是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做父母的让孩子的爱缺着了,却反而在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的爱的时候,却打着爱的“旗号”,包揽了孩子生活事业的一切。
这样的爱是捆绑,是畸形的束缚,是压的喘不过气的责任。父母满满的爱如若找不到应该给予的时间或者说给错了对象,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缺失。唯有恰当与正确的爱才能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发出别的更高级更复杂的情感,这是顺应规律的结果,就像打游戏,赢得一局才能稳定的进阶到下一局。
畸形爱里成长的孩子任性、唯我独尊、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与父母“共生”的关系就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包袱。继而产生对外界的环境极度不适,怀疑、否定、甚至对爱丧失希望。
(三)
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在武志红《中国式的情与爱》一书中看到的一个缓解父亲与孩子之间矛盾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母亲,当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闹了矛盾,这个女人就跟孩子说:“我的丈夫是我选的,你在我的家里当中,在你长大成人之前的很多年里,你都要和我们一起来适应他,因为我接纳他,所以你也要接纳他。但是我不要求你接纳他一辈子,因为将来你会有你自己的家庭。但是希望我们这个家庭,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温暖和包容。”
让我们走进这个小孩的内心,在意识里他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一伙的。我只有尊敬我的爸爸,爱护我的妈妈才能不被挨揍,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玩具。这样成长的小孩,父母之间的爱情便是孩子内心最笃定的根基。无论未来他的生活、事业中有多少挫折,孩子都会坚信自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是父母,孩子便是孩子,我们的父母万不敢把生的人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给孩子一个独立的身份,会让孩子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和父母当年的一样的温暖。
(四)
“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孩子,上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下有爸爸妈妈。全家的核心都在围着小王子、小公主不停的转着,说到这脑袋里便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一个小孩子在路上奔跑着,身后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呼喊声“孩子,你慢着呀,小心摔倒。”真的是一个充满喜剧的悲剧情节,多少孩子就这样变成了喜欢吃蜂蜜,但却不知道蜜蜂是何方神圣的孩子。
一个家庭稳固的根基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一个母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好好爱孩子的父亲,反之父亲亦然。女人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爱的人,而男人则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个敌人。孩子对待敌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与他精神上共生的母亲,所以给孩子完满的爱是支撑他走的越来越坚实的力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让我们勇敢正确的去表达爱,才能遇到未来那个幸福的自己,才能承担起让一个家族和谐繁荣的责任,愿爱陪你走的越来越远,也愿爱能抚慰我们心里那个“内在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