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影漫谈剧本创作

【编剧理论分享】NO.16 塑造人物的第二步:原始动力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候场剧制

原始动力

在设计人物的时候,总是要给人物设计原始动力和目标的,那么哪些东西称得上是原始动力呢?

比如:生存,饥饿,性,保护家人,死亡,恐惧,生命威胁,自救等等

人物必须拥有最基本最原始的动力和欲望。

角色安排

人物之间的关系,最好我们能够熟悉,比如父子,母女,夫妻,同事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社会人物关系,这样方便观众理解和带入,更接地气,也最容易让人观众产生根深蒂固的印象和心里预设,比如如果两个人是夫妻,那么观众就会觉得两个人深爱着彼此,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潜伏》里余则成和王翠平则是为了革命而结成名誉夫妻,这就让观众觉得眼前一亮,这就是利用了观众的思维惯性做文章,有了人物关系上的突破和创新。即使做不到创新,运用这些观众容易理解,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常见人物关系,也能起到"容易理解"的目的。

写剧本时,编剧脑中要装着演员吗?

我个人在写剧本的过程中,喜欢在脑海中想像,这个角色是谁在演,比如说是黄渤,那么如果黄渤来说这句话,他应该怎么说,节奏会怎么样?这其实是在辅助我创作,因为写作很枯燥,如果在脑海中能够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在演绎,那么会轻松很多。当然,我请不来黄渤来演,所以这里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如果,你在写作时,也和我有着同样的方法,那么要注意的是,你脑补的这个演员,最好不要太特殊,不然,在真正开拍的时候,很有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你又找不来黄渤,那就麻烦了,所以,你不要给自己的人物设置太多的限制,要给演员更多的空间,这是站在整个电影制作流程的角度上,应该思考的问题。

演员原型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大红大紫的明星和演员,每个时代都有效仿上个时代的人,演员也是这样,都有模仿和创新,那么不断的发展,就会渐渐趋于分类,斯奈德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主流的演员,分成如下几种类型,他甚至称这几个类型为荣格原型,也就是模版,也就是说你写剧本时,实在塑造不出来人物,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常见的人物:

"意气风发的小伙子";

"可爱的好女孩";

"小顽童";

"性感女神";

"美男子";

"受伤大兵回去执行最后一次救赎任务";

"麻烦中的魅力女性";

"可爱的花花公子";

"议会的嘲弄者";

"聪明的祖父";

"魔法小矮人";

"骗子";

"伙伴";

"会说话的动物";

"老处女";

"男巫";

"牛皮大王";

"守财奴";

我认为,很多类型在中国故事里并不存在,没法直接拿来用,没法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但是可以把它中国化以下,比如"男巫"可以改成"茅山道士",是不是想起了林正英?

还有更多的原型等待着大家去开发,其实这就是工科里面的统计分析,提炼关键元素,抽出固定不变的原型。

附上本人微信二维码,以及公众号二维码,欢迎沟通交流,共同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