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的100条干货(上)
Part1【时间管理不是什么】
1.时间管理不是管理时间
时间是衡量宇宙的维度,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人真正能管理的是个人的行动或者眼前的任务,本质上就是也只能是管理我们自己。当一件事情不因我们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善与其的关系。
2.时间管理不是紧密的日程表
看过成功人士的日程表和学霸的作息表,我们以为这就是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表现,因而恨不得让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发挥作用,产生价值。可却忽略了人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基本事实。有节奏感的人生更符合人性,有弹性的时间管理更顺应人欲。
3.时间管理不是ROI最大化
用最小的时间投入换来最大的人生产出是很多人进行时间管理的出发点。可是人生的幸福指数很难用ROI
(Return On Investment)来测算。能测算、可量化的往往是工作业绩和财富积累,可关乎人生更重要的生活、兴趣、健康、亲密程度等等指标很难用ROI来衡量。长期遵循ROI思维模式进行时间管理,很容易在取得人生某方面成果的同时造成人生的整体失衡。
4.时间管理不是万灵药
将一个人的得失只归咎于时间管理水平的高低,就如同将一个人的成败完全归因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用单因素去解释一个事情的是一个人思维惰性的产物。世间诸事交错复杂、联系千丝万缕,所有结果均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形成的合力。时间管理能让人变得更好,但不能解决个人的所有瓶颈。
5.时间管理不是死磕自己
需要动用较强意志力才能达成的方法,一定不具有普世价值。我们看到那些时间管理的高手,会惊讶于他们在一年中做出的惊人成就,会得出这样的人很有毅力的结论,可也忽略了他们心智成熟、高度自律以及对所从事领域高度热爱这些事实。就像一些表面上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寂寞,因为他们内心有着笃定却又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6.时间管理不是速效救心丸
如果在你忙得不可开交,分身乏术,几临崩溃的时候,一个时间管理老师跟你讲,上完他的课程可以令你焕然一新。请你千万不要相信他。因为时间管理的过程也是诸多习惯养成的过程。一个习惯养成需要多久?21天那是畅销书,90天那是特训营,这个时间或许会更长,到最后你才发现时间管理的道理和实践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内化,因为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
7.时间管理不是人人都需要
即使时间管理的理念因为日益快速发展的社会、海量的信息以及人们日益升高的压力和放大的焦虑越来越流行,可是真正去学习、实践和传播时间管理的人,仍然是小众。从营销的角度讲,它不像女性的大姨妈那样会成为痛点和刚需。也可以这么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工作得越来越有效率,生活得越来越平衡,也并不是每个人的追求。如果这些是每个人的追求,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得过且过了。这个世界有大量成功的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时间管理,一样做出了惊人的成就,从这个角度讲,时间管理也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8.时间管理不是重要/紧急四象限
所有的时间管理课程似乎都要提及重要/紧急四象限,一款国外知名的APP还以这个为原理作为开发逻辑。这个四象限最大的启示是,那些高效能的人士对于重要/不紧急这个象限的事情会处理得很好,他们将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很多事情也就不那么紧急了。但是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这个维度去判断,实践中会十分耗费心智。退一步讲,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
9.时间管理不是GTD
作为一名GTD的深度实践者,GTD的理念对我人生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助力作用。可我也深深地知道,如果让一个人完整地按照GTD的流程去操作,初学者很容易因为GTD的较复杂性而放弃,从而被挡在时间管理的大门之外。个人认为GTD对于系统思维较强、有过一定管理和计划经验的人更为适合。
10.时间管理不是拥有更多时间
是的,甚至可以说,时间管理水平越高,你的可支配时间可能越少。因为当你可以对工作和生活形成掌控,时间的利用效率越高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你变得越来越好,所以你的价值越来越高,可以跟社会交换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需要的时间也越多。
Part2【时间管理是什么】
11.时间管理是一个人的基本功
是一个人的内功,就如同一个人的口头表达,系统思考,写作输出,项目管理,营销意识,健康管理一样,这类功夫不跟一个人特定的职业行业相关,而跟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相关。这种能力可迁移,可增长,是典型的积累越深,未来所发挥功力越大的能力。所以越早开始进行时间管理的修炼,对一个人来讲就会越早受益。
12.时间管理是自我认知
在时间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流程靠习惯可以养成,而真正难的,在于面对抉择时个人的取舍、判断。换句话来讲,为什么这个时间做A不做B,本身就是一个人综合判断的体现。这种综合判断来源于一个人的性格、目标、价值观......,归根结底来源于自我认知的程度。所以时间管理的实践没有终点,时间管理也不是向外炫耀的能力,而是一个内求的过程,因为自我认知本身就是一个终身需要探求的过程。
13.时间管理是杠杆撬动
高手并不见得比别人努力更多,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撬动杠杆的能力很强。最常见的,也是威力巨大的三个杠杆是:时间、人和资本。在这三个杠杆中,人和资本都是可再生的,唯有时间只能消耗,不可增长。这就无怪明白时间是杠杆的人,对于时间的珍惜。他们不是刻意让自己的变得紧绷或者匆忙,而是深深地明白时间的价值。
14.时间管理是管理承诺
承诺分两种,跟他人的承诺和跟自己的承诺。因为对时间的掌控水平更强大,所以很清楚是否应该答应他人的应允、邀约,并且能很好地预判承诺后所需要付出的时间,这样可以更好做出拒绝和答应的判断,也变更有利于承诺的兑现性。而每日自我所做的计划,实则是内心与自己建立的契约,同样是一种承诺,只是这种承诺并无他人监督而已。自己对自己的承诺,是否会爽约,表面是自律水平,其实是自我尊重的水平。
15.时间管理是习惯养成
开始时间管理,一个人就要开始做很多以前没有做的事情,时间开销记录也好,番茄工作法也好,日计划也好,清单管理也好,所有的事情都意味着有一些事情是要开始做而且每天需要做的。一个人每天都要做某一种事情,也就是一个新的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养成的越多,时间管理的内功就会越深厚。所以时间管理本身并不浮躁,也不复杂,就是踏踏实实地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16.时间管理是彼此尊重
在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所有商业世界的巨无霸,千方百计在争夺的一种资源,就是流量。而流量的背后是什么?流量的背后就是在这个时代日益稀缺的注意力。微信能这么牛,就是因为你把每天宝贵的注意力投给它数百次之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别人愿意将时间投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感激的心。同样的,我们也不要因为没有价值的事情,去浪费他人的注意力。尊重彼此是表象,背后其实是尊重彼此的时间。
17.时间管理是可落地的成功学
成功学最矛盾的地方是让成功学的大师越来越成功,而学员很少有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功学过度地关注在信念、士气、热血、目标上,而时间管理会将落脚点放在习惯养成、计划组织、效率提升、回顾自省等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上。所以,鸡血人人都需要,鸡汤也很好喝,关键还要回归到人最基本的一天如何过和一事如何做上。换句话来讲,成功学更强调普世性的人生意义,时间管理更强调在实践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
18.时间管理是可掌控的幸福学
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可以很大程度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但成功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同样的,时间管理虽然有利于一个人的成功,但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变得更加幸福。即使一个人一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内心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时间管理更强调一个人在多个维度上的平衡,而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成就。此外,时间管理让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掌控力更好,避免使人进入到忙乱低效的人生状态,同样可以提升人因为掌控所带来的幸福感。
19.时间管理是自我改变的出发点
自我改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剧烈震荡的自我革命,一种是蓄深养厚的自我改良。前者往往是因为环境的倒逼产生的自我救赎,后者常常是因为对自我状态的不满形成的自我突破。改变自我可以轰轰烈烈,洗心革面,也可以从时间管理出发,从基本的习惯和自我认知开始。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想改变其实并不难么容易,倒不如稳稳当当地从养成一个基本的习惯开始呢。
20.时间管理是人长寿的推进器
从三个角度讲,第一,实践时间管理的人,个人管理体系的搭建更加平衡,会将健康管理主动地纳入生活之中,有利于长寿;第二,时间管理会让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因为个人价值提升会使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多彩的世界产生价值交换,也使更多人在老年时仍然有较强的欲望去体验世界,从而调动自身的参与感,强化个人的存在感。人有事情做的时候就不会空叹岁月流逝,坐吃等死,反而会因为生活的充实而健康长寿。第三,时间管理会让人更加重视时间的价值,同样的时间做了比比人更多的事情,其实已经变相地延长了人的寿命。
Part3【时间管理的拦路虎】
21.懒
懒是人的天性,更是时间管理的天敌,大多数人没有达成目标的结果,都逃不脱一个懒字。懒分为两种,肢体上的懒惰和思维上的懒惰。前者不是大问题,中国人是以勤劳著称的。最要命的是思维上的懒惰,思维上的懒惰,无非是三个字:“嫌麻烦”。因为嫌麻烦,凡事期望走捷径,做事情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随大流。一生成败归结于命运,一月起伏归咎于星座,一天得失归因于运气。学习不好,原因是没有好的老师,事业不顺,原因是没有好的领导,财富不高,原因是没有好的机会。思维上的惰性,让人懒于直面自己,懒于深度思考,懒于寻找方法,懒于总结自己成功的道理,更懒于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22.注意力涣散症
中国人现在每天平均看微信的频率是450次。以前我们只生活在一个世界,现在因为互联网时代,使我们每天有N个接口可以进入N个场景,这些场景可能是高频的移动社交场景、上瘾的虚拟游戏场景、劲爆的新闻场景......总之一个人的注意力处于高度涣散。世界发展很快,可是人的大脑发展很慢,我们有时之所以感到焦虑,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适应不了现在的世界。表面上一天看了大量的信息,可是这种焦虑仍然存在,就是因为注意力涣散之后难以使人聚焦,从而也丧失了专注带来的幸福感。
23.FoMO
Fear of Missing off,时刻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所有朋友圈的内容都要浏览,弹出的窗口都要查看,错过讯息都要弥补,FoMO高的人情绪显著不稳定并且常常矛盾,害怕错过有意义的事情或人从而感到跟社会的连续切断,期望不断通过与社会的连接从而使内心变得踏实。殊不知反复地担心缺失,就会在一遍遍拿起手机的时候丧失了整段时间专注的能力。可现实时,很多项目的关键性问题,没有整段时间高度集中地去攻克,那是万万搞不定的。
24.稀缺头脑模式
根据穆来纳森的研究,在长期资源匮乏的状态下,比如时间、金钱等,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25.拖延症
世上本没有拖延症,喊得人多了,也便成了一种流行症。拖延是种行为,不是一种病。时至今日,临床心理学也没有将拖延症认定为一种疾病。可是一个标签贴久了,好像拖延症真正成为了一个大事,也为很多事情没有完成找到了恰如其分的理由。
26.舒适区
舒适区理论是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舒适区”指的是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学习区”指的是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恐慌区”指的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可现实是大部分喜欢待在“舒适区”,每天面对的是同样的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际关系、同样的生活节奏。长期待在舒适区,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27.0.1
对于理想中的100分,最关键的是迈出那0.1步,把自己放到行动起来的轨道上。是靠环境逼迫也罢,是绩效管控也罢,是自我驱动也罢,总之先奔跑起来。不奔跑,连个可以潇洒跌倒的机会都没有。
28.无意义的承诺
有人说不做就是最大的时间管理,因为只要做了就肯定会占用时间。其实杜绝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大的时间管理。可惜在人情社会,人总不免去做无意义的承诺。不假思索地许下承诺,不计战略的使用战术,在无意义的应酬、扯淡、跟风、人情世故上消耗大量的时间。
29.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在时间管理中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完美主义者会认为拟定的年计划总是不够好,然后会在计划上反复修改;会认为自己的时间管理工具总是不适用,然后花大量时间去搜索和学习五花八门的工具;会认为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总是不够牛逼,于是花大量时间去探寻各路大神的降妖之道。
30.有限的寿命
由于人的器官与组织不能再生,所以人无法长命百岁。而有限的生命,就成为了进行时间管理的客观条件。理论上,一个人的生命越长,可支配的时间才可能更多。这便是时间管理无可逆的残酷事实,只有活得久,时间管理的基数才能更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