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中几种常用的设计模式以及工厂模式(Java版)

2016-12-08  本文已影响234人  JasonEVA

一、OC中几种常用的设计模式

1.单例模式(Singleton)

在iOS开发我们经常碰到只需要某类一个实例的情况,如:

● UIApplication类提供了 +sharedAPplication方法创建和获取UIApplication单例

● NSBundle类提供了 +mainBunle方法获取NSBundle单例

● NSFileManager类提供了 +defaultManager方法创建和获得NSFileManager单例。(PS:有些时候我们得放弃使用单例模式,使用-init方法去实现一个新的实例,比如使用委托时)

● NSNotificationCenter提供了 +defaultCenter方法创建和获取NSNotificationCenter单例(PS:该类还遵循了另一个重要的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 NSUserDefaults类提供了 +defaultUserDefaults方法去创建和获取NSUserDefaults单例

如何实现单例模式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GCD技术,是苹果针对于多核CPU的多任务解决方案。是一组基于C语言开发的API。GCD提供了一个dispatch_once函数,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保证block里的语句在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里只执行一次。

实现代码

#import "JasonDemo.h"

@implementation JasonDemo


+ (instancetype)sharedInstance {
    static JasonDemo *sharedInstance = nil;
    static dispatch_once_t onceToken;
    dispatch_once(&onceToken, ^{
        sharedInstance = [[JasonDemo alloc] init];
    });
    return sharedInstance;
}

@end

上述代码中有5小步,解释如下:

  1. 声明一个可以新建和获取单个实例对象的方法

  2. 声明一个static类型的类变量

  3. 声明一个只执行一次的任务

  4. 调用dispatch_once执行该任务指定的代码块,在该代码块中实例化上文声明的类变量

  5. 返回在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中只会被实例化一次的变量

单例模式作用

举个栗子

跳转使用单例之前

跳转管理基类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class CHBaseController;

@interface CCInteractor : NSObject
{
}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CHBaseController*       baseController;

@end

具体业务跳转子类

@interface CHContactsInteractor : CCInteractor

- (void)goOrganization;

- (void)goMyDepartmentWithDeptID:(NSString *)deptID andDeptName:(NSString *)deptName;

@end

使用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CHContactsInteractor *contactsInteractor;

self.contactsInteractor = [CHContactsInteractor new];

[self.contactsInteractor goOrganization];

使用单例优化以后

跳转管理基类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mport <UIKit/UIKit.h>

@interface ATModuleInteractor : NSObject

+ (instancetype)sharedInstance;

// 普通push
- (void)pushToVC:(UIViewController *)VC;

// 强制跳转rootView再push
- (void)PushToChatVC:(UIViewController *)VC;
@end


具体业务跳转管理分类

#import "ATModuleInteractor.h"

@interface ATModuleInteractor (CoordinationInteractor)

// 任务列表
- (void)goTaskList;
@end

使用

    [[ATModuleInteractor sharedInstance] goTaskList];

2.观察者模式

概念:操作对象向被观察者对象投送消息,使得被观察者的状态得以改变,在此之前已经有观察者向被观察对象注册,订阅它的广播,现在被观察对象将自己状态发生改变的消息广播出来,观察者接收到消息各自做出应变。

苹果的Cocoa Touch框架中使用了观察者模式的有:通知机制和KVO

2.1 通知(notification)机制

在通知机制中对某个通知感兴趣的所有对象都可以成为接受者。首先,这些对象需要向通知中心(NSNotificationCenter)发出addObserver:selector:name:object:消息进行注册,在投送对象投送通知送给通知中心时,通知中心就会把通知广播给注册过的接受者。所有的接受者不知道通知是谁投送的,不去关心它的细节。投送对象和接受者是一对多的关系。接受者如果对通知不再关注,会给通知中心发送removeObserver:name:Object:消息解除注册,以后不再接受通知。

代码尝试

1.进入后台时,发出通知

- (void)applicationDidEnterBackground:(UI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postNotificationName:@"APPTerminate" object:self];
}
#import "ViewController.h"
 
@interface ViewController ()
 
@end
 
@implementation 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注意此处的selector有参数,要加冒号
    [[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addObserver:self selector:@selector(doSomething:) name:@"APPTerminate" object:nil];
    // Do any additional setup after loading the view, typically from a nib.
}
 
- (void)didReceiveMemoryWarning {
    [super didReceiveMemoryWarning];
    [[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removeObserver:self];
    // Dispose of any resources that can be recreated.
}
 
#pragma mark -处理通知
-(void)doSomething:(NSNotification*)notification{
    NSLog(@"收到进入后台通知");
}
 
@end

在APP退到后台时,发出广播,而viewController因为时观察者,收到广播,执行doSomething方法,打印出收到广播的文字。

2.2 KVO(Key-Value-Observing)机制

该机制下观察者的注册是在被观察者的内部进行的,不同于通知机制(由观察者自己注册),需要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同时实现一个协议:NSKeyValueObserving,被观察者通过addObserver:forKeypath:options:context方法注册观察者,以及要被观察的属性。

实现代码

被观察类(由于继承自NSObject,而NSObject已实现了NSKeyValueObserving协议,所以不需要做声明)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nterface JWWatchModel : NSObject
@property (nonatomic, copy) NSString *JWName;
@property (nonatomic, copy) NSString *JWAge;
@end

观察类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self.JWModel = [JWWatchModel new];
    
    [self.JWModel 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JWName"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Old | 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New context:@"你考了几分"];
    UIBarButtonItem *changeBtn = [[UIBarButtonItem alloc] initWithTitle:@"戳我啊" style:UIBarButtonItemStylePlain target:self action:@selector(changeClick)];
    [self.navigationItem setRightBarButtonItem:changeBtn];
    
    // Do any additional setup after loading the view.
}

- (void)observeValue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fObject:(id)object change:(NSDictionary<NSKeyValueChangeKey,id> *)change context:(void *)context {
    if ([keyPath isEqualToString:@"JWName"]) {
        UIAlertController *alterVC = [UIAlertController alertControllerWithTitle:(__bridge NSString *)context message:[self dictionaryToJson:change] preferredStyle:UIAlertControllerStyleAlert];
        UIAlertAction *action = [UIAlertAction actionWithTitle:@"好的" style:UIAlertActionStyleCancel handler:nil];
        [alterVC addAction:action];
        [self presentViewController:alterVC animated:YES completion:nil];
        NSLog(@"%@",change);
    }
}

3.委托代理模式

委托模式就像是java中的接口,类可以实现或不实现协议(接口)中的方法。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最大的解耦目的,方便项目的扩展。不过你需要设置应用的委托对象,以确定协议中的方法为谁服务。

拿最常用的UITableViewDelegate UITableViewDataSource来举例:

实现一个页面有一个UItableView,UItableView的每一栏(cell)的数据由我们指定,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苹果也自然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定义了一个接口,这个接口有许多的方法,只需要我们把要服务的对象传进去,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了,这个接口就是委托和协议。而UITableViewDelegate 和 UITableViewDataSource 就是专为UITableView而写的委托和协议。用法如下:

#pragma mark - UITableView Delegate
- (NSInteger)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numberOfRowsInSection:(NSInteger)section
{
    return self.serviceDetail.payWayList.count;
}

- (NSInteger)numberOfSectionsIn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
    return 1;
}

- (UITableViewCell *)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cellForRowAtIndexPath:(NSIndexPath *)indexPath
{
   static NSString *CoustomerTableIdentifier = @"RecipeTableCellTableViewCell";
 
    RecipeTableCellTableViewCell *cell =(RecipeTableCellTableViewCell *) [tableView dequeueReusableCellWithIdentifier:CoustomerTableIdentifier];
 
    if (cell == nil) {
       cell = [[RecipeTableCellTableViewCell alloc] initWithStyle:UITableViewCellStyleDefault reuseIdentifier:CoustomerTableIdentifier];
    }
 
    recipe = [recipes objectAtIndex:indexPath.row];
 
    cell.nameLabel.text =  recipe.name;
    cell.prepTimeLabel.text= recipe.prepTime;
    cell.thumbnailImageView.image = [UIImage imageNamed:recipe.image];
 
    return cell;}
- (CGFloat)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heightForHeaderInSection:(NSInteger)section {
    return 0.0001;
}

- (CGFloat)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heightForFooterInSection:(NSInteger)section {
    return 0.0001;
}

- (void)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didSelectRowAtIndexPath:(NSIndexPath *)indexPath {
    ServicePayWay *payway = self.serviceDetail.payWayList[indexPath.row];
    if ([self.selectedPayway.payWayCode isEqualToString:payway.payWayCode]) {
        return;
    }
    self.selectedPayway = payway;
    [self.tableView reloadData];
}

如上所示的方法全部来自于委托和协议。利用委托和协议,你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逻辑业务上,将数据绑定和事件处理交给委托和协议去完成。

二、工厂模式

女娲造人的故事

东汉《风俗通》记录了一则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做人”,讲述的内容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大地上并没有生物,只有苍茫大地,纯粹而洁净的自然环境,寂静而又寂寞,于是女娲决定创造一个新物种(即人类)来增加世界的繁荣,怎么制造呢?

别忘了女娲是神仙,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造人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女娲采集黄土捏成人的形状,然后放到八卦炉中烧制,最后放置到大地上生长,工艺过程是没有错的,但是意外随时都会发生:

第一次烤泥人,感觉应该熟了,往大地上一放,哇,没烤熟!于是一个白人诞生了!(这也是缺乏经验的最好证明)

第二次烤泥人,上一次没烤熟,这次多烤一会儿,放到世间一看,嘿,熟过头了,于是黑人诞生了!

第三次烤泥人,一边烧制一边察看,直到表皮微黄,嘿,真正好,于是黄色人种出现了!

这个造人过程是比较有意思的,是不是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来实现这个过程呢?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面向对象的思维中,万物皆对象,是对象我们就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来实现。首先对造人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涉及三个对象:女娲、八卦炉、三种不同肤色的人。女娲可以使用场景类Client来表示,八卦炉类似于一个工厂,负责制造生产产品(即人类),三种不同肤色的人,他们都是同一个接口下的不同实现类,都是人嘛,只是肤色、语言不同,对于八卦炉来说都是它生产出的产品。分析完毕,我们就可以画出如图8-1所示的类图。

d7260e63844769eae109ed60.jpeg

图8-1

类图比较简单,AbstractHumanFactory是一个抽象类,定义了一个八卦炉具有的整体功能,HumanFactory为实现类,完成具体的任务——创建人类;Human接口是人类的总称,其三个实现类分别为三类人种;NvWa类是一个场景类,负责模拟这个场景,执行相关的任务。

我们定义的每个人种都有两个方法:getColor(获得人的皮肤颜色)和talk(交谈),其源代码如代码清单8-1所示。

代码清单8-1 人类总称

public interface Human{
//每个人种的皮肤都有相应的颜色
public void getColor();
//人类会说话
public void talk();
}

接口Human是对人类的总称,每个人种都至少具有两个方法,黑色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的代码分别如代码清单8-2、代码清单8-3、代码清单8-4所示。

代码清单8-2 黑色人种

public class BlackHuman implements Human{
public void getColor(){
System.out.println("黑色人种的皮肤颜色是黑色的!");
}
public void talk(){
System.out.println("黑人会说话,一般人听不懂。");
}
}

代码清单8-3黄色人种

public class YellowHuman implements Human{
public void getColor(){
System.out.println("黄色人种的皮肤颜色是黄色的!");
}
public void talk(){
System.out.println("黄色人种会说话,一般说的都是双字节。");
}
}

代码清单8-4 白色人种

public class WhiteHuman implements Human{
public void getColor(){
System.out.println("白色人种的皮肤颜色是白色的!");
}
public void talk(){
System.out.println("白色人种会说话,一般都是但是单字节。");
}
}

所有的人种定义完毕,下一步就是定义一个八卦炉,然后烧制人类。我们想象一下,女娲最可能给八卦炉下达什么样的生产命令呢?应该是“给我生产出一个黄色人种(YellowHuman类)”,而不会是“给我生产一个会走、会跑、会说话、皮肤是黄色的人种”,因为这样的命令增加了交流的成本,作为一个生产的管理者,只要知道生产什么就可以了,而不需要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八卦炉生产人类的方法输入参数类型应该是Human接口的实现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类图上的AbstractHumanFactory抽象类中createHuman方法的参数为Class类型。其源代码如代码清单8-5所示。

代码清单8-5 抽象人类创建工厂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HumanFactory{
public abstract<T extends Human>T createHuman(Class<T>c);
}

注意,我们在这里采用了泛型(Generic),通过定义泛型对createHuman的输入参数产生两层限制:

其中的“?”表示的是,只要实现了Human接口的类都可以作为参数,泛型是JDK 1.5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特性,它减少了对象间的转换,约束其输入参数类型,对Collection集合下的实现类都可以定义泛型。有关泛型的详细知识,请参考相关的Java语法文档。
目前女娲只有一个八卦炉,其实现生产人类的方法,如代码清单8-6所示。

代码清单8-6 人类创建工厂

public class HumanFactory extends AbstractHumanFactory{
public<T extends Human>T createHuman(Class<T>c){
//定义一个生产的人种
Human human=null;
try{
//产生一个人种
human=(Human)Class.forName(c.getName()).newInstance();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人种生成错误!");
}
return(T)human;
}
}

人种有了,八卦炉也有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女娲采集黄土,然后命令八卦炉开始生产,其过程如代码清单8-7所示。

代码清单8-7 女娲类

public class NvWa{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声明阴阳八卦炉
AbstractHumanFactory YinYangLu=new HumanFactory();
//女娲第一次造人,火候不足,于是白人产生了
System.out.println("--造出的第一批人是白色人种--");
Human whiteHuman=YinYangLu.createHuman(WhiteHuman.class);
whiteHuman.getColor();
whiteHuman.talk();
//女娲第二次造人,火候过足,于是黑人产生了

System.out.println("\n--造出的第二批人是黑色人种--");
Human blackHuman=YinYangLu.createHuman(BlackHuman.class);
blackHuman.getColor();
blackHuman.talk();
//第三次造人,火候刚刚好,于是黄色人种产生了
System.out.println("\n--造出的第三批人是黄色人种--");
Human yellowHuman=YinYangLu.createHuman(YellowHuman.class);
yellowHuman.getColor();
yellowHuman.talk();
}
}

人种有了,八卦炉有了,负责生产的女娲也有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我们运行一下,结果如下所示。
--造出的第一批人是白色人种--

白色人种的皮肤颜色是白色的!

白色人种会说话,一般都是但是单字节。

--造出的第二批人是黑色人种--

黑色人种的皮肤颜色是黑色的!

黑人会说话,一般人听不懂。

--造出的第三批人是黄色人种--

黄色人种的皮肤颜色是黄色的!

黄色人种会说话,一般说的都是双字节。

哇,人类的生产过程就展现出来了!这个世界就热闹起来了,黑人、白人、黄人都开始活动了,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的真实世界。以上就是工厂方法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的优点

首先,良好的封装性,代码结构清晰。一个对象创建是有条件约束的,如一个调用者需要一个具体的产品对象,只要知道这个产品的类名(或约束字符串)就可以了,不用知道创建对象的艰辛过程,降低模块间的耦合。
其次,工厂方法模式的扩展性非常优秀。在增加产品类的情况下,只要适当地修改具体的工厂类或扩展一个工厂类,就可以完成“拥抱变化”。例如在我们的例子中,需要增加一个棕色人种,则只需要增加一个BrownHuman类,工厂类不用任何修改就可完成系统扩展。

再次,屏蔽产品类。这一特点非常重要,产品类的实现如何变化,调用者都不需要关心,它只需要关心产品的接口,只要接口保持不变,系统中的上层模块就不要发生变化。因为产品类的实例化工作是由工厂类负责的,一个产品对象具体由哪一个产品生成是由工厂类决定的。在数据库开发中,大家应该能够深刻体会到工厂方法模式的好处:如果使用JDBC连接数据库,数据库从MySQL切换到Oracle,需要改动的地方就是切换一下驱动名称(前提条件是SQL语句是标准语句),其他的都不需要修改,这是工厂方法模式灵活性的一个直接案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