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限额500!
冒昧的问一句,你有多久没用现金了?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扫码收款基本已经是生活常态,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拿出手机扫一扫基本就搞定了;
但接下来,这种情况要改变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文件太长,狮子君就不列出来了,狮子君摘出了和小伙伴儿们切身相关的点:用支付宝、微信等应用扫码付款将正式迎来额度限制。
1、四级限额:静态扫码单日500元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小伙伴儿们最关心的限额问题了;这里狮子君要特别强调,这次说的限额支付不包含银行卡;
按照央妈的说法,央妈出台这个政策的原因是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支付风险,因此,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并按风险大小,将风险防范能力划分A/B/C/D四级:
A级,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
B级,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C级,即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D级,即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到这,估计小伙伴儿们都看懂了一部分,就是静态码单个支付账户累计交易不超过500元;而所谓的D级以上的分类,因为交易验证方式,神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傻傻搞不清楚;
2、提升单日支付限额
相较于什么是数字正式,我们更关心,怎样让自己单日累计500的支付额度提升到5000;毕竟,单日500元的话,别说奢侈品了,一次巴奴可能超标了;
那么,怎样提额呢?
我们先看下央妈规定的可选用的支付验证手段:
图片可能不太清楚,狮子君查了下具体有5种:
a、数字证书(alipay.exe)这种
b、电子签名(网银软件或者挂件)
c、一次性密码(短信验证码)
d、静态密码
e、生理识别(指纹、脸部识别、瞳孔识别等等)
按照央妈的标准:
a/b任意一种+其他任意项,用户可自主选择单日支付额度,言外之意就是有钱,请随意;
c+d/d+e/c+e/c+d+e=5000元每天;
c/d/e=1000元每日;
什么都没有,只是通过扫码支付的日500元;
也就是说,用户只需要添加短信验证码或者短信验证码或者指纹识别任意一类,就可以将日限额500元提升到日单限额1000元,毕竟现在手机都支持指纹识别了;更直观的说就是:
5000元的限额依旧有些困难;因为,很少有用户会带着钱盾逛街;但是,狮子君还是要再次强调,这些限额只针对网络支付工具,不包含银行卡!!!不包含银行卡!
也就是说,只要身上带着银行卡,这些问题就都ok啦!来自央行辟谣
5000元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而不是针对银行账户(类似在支付宝账户、微信钱包账户其实是消费者在消费平台设立的资金账户,而不是银行账户)。也就是说,在网购支付时,当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时,从支付账户扣除5000元之后,超出部分会从银行卡账户支付;所以,消费额度实际不受影响,只是支付渠道不同;
也就是说,央妈此次限制只是支付渠道,并不是真的要限制你的消费能力;
所以,当你逛淘宝的时候,只要不把钱全部存进支付宝账户就可以了,这样通过银行支付,你就可以放心的买买买,而不担心限额了;
3、真正受伤的是谁?
相信看到这里小伙伴儿们已经知道答案了:那必须是支付宝微信这些网络支付工具啊!
至于原因,或许有央妈说的安全风险,但还要一点叫树大招风!
今年5月17日,易观智库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腾讯金融(财付通,其移动支付以微信为主)为39.51%,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市场份额达到了93.21%。
而且在本次新规中,央行直接明确提出“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
想想最近支付宝的各种红包补贴,听说有人直接薅了杰克马138万的羊毛,还有10万+的红包在路上。。。
所以很明显,现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正在走向垄断,也必然会带来各种问题,有分析师表示,目前的各种补贴抢占市场,可能会使行业错过好的发展窗口期,比如新技术推广、创新开发。
因此,此次央行出手,受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支付宝和微信。
对于新规的发布,微信和支付宝均回应称非常关注,认同央行为规范条码支付所做的努力,并愿与业界、监管部门一起继续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可以说是非常乖巧了。。。
不过,在支付机构内部人士看来,这个很难执行。因为不少支付机构巨头已经发展了庞大的生态供应商,他们的合作伙伴主要有两类:线上支付合作伙伴以及线下支付合作伙伴,支付巨头也会将线下推广交给合作的代理机构负责。
并且监管目前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并没有进行明确,“比如一些支付巨头补贴中间服务商,再由中间服务商补贴给用户或者商户,这种补贴方式算不算不正当竞争?目前还没法判定。”
所以,未来到底还会不会有烧钱补贴真的不太好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等小民想要薅二马的羊毛,是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