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风秦韵简书散文随笔巢湖文海

四月的赠礼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四月,为春天第二个月。这是一个柑橘扬花之时。橘树开满了朵朵洁白的花儿,像星星撒满了乡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奇香。闻香而来的不少赏花客,在绿林花海中时而俯首闻香惊艳陶醉,时而穿梭来回惊喜拍照,惬意悠然,春色满脸……

柑橘扬花,没有桃花那般热烈,没有李花那样繁盛。但你知道吗?橘和橘花在文人笔下还有“比德”之美。

屈原《楚辞》中的兰、菊、荷、桂等都具有道德属性的美。其《橘颂》更是草木花卉"比德"的开山之作。“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的是橘树,却用来比喻忠臣。

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橘柚垂华实"等是对屈原草木花卉"比德"的继承。魏晋六朝文学走向自觉,自然事物本身属性的美被发现,但是诗词中"比德"的草木花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比德"为美,是儒家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其含义是,自然物的美,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道德意义。

当然,四月这个月,在江南也是雨季真正的开始。我们来看看郑愁予的“四月赠礼”:

  雨季是一种多棕的植物,

  那柔质的纤维是适于纺织的;

  而大农耕的绿野是太素了,

  谁愿挂起一盏华灯呢?

  一盏太阳的灯!一盏月亮的灯!

  ──都不行,

  燃灯的时候,那植物已凋萎了。

  总有法子能剪来一块,一块织就的雨季,

  我把它当片面纱送给你,

  素是素了点,朦胧了点,

  而这是需要的──

  每天,每天,你底春晴太明亮!

地毯状

让人想不到的是,郑愁予把四月比喻成“多棕植物”,这让人觉得野地不仅被绿色的草木覆盖,而且潜在的生命力极其旺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