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坏情绪的背锅侠

2023-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伊人微语

      晚上,一个朋友非常沮丧地告诉我,因为心情不好,孩子又不听话,回家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我说她是“心情不好收拾娃”,她只说了一句“唉,早点睡觉,把今天的不舒服都忘记”,能听得出来,她的心情坏极了,既因为工作的事情不开心,更为自己发泄在孩子身上的坏情绪而感到非常懊悔。

      像这样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事情,我以前也没有少干,相信很多做父母的都曾经干过,我们总是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谁谁不顺眼,逮谁谁倒霉,把我们的坏情绪发到无辜的人身上,而孩子是最常背锅的人,他们的活泼好动、贪玩、好奇等天性常常为我们找到最合适的情绪发泄口子,而我们又天生地认为我们有着对孩子们的绝对权力,只要找到借口便可以随便打骂,甚至有时候连一个借口都可以不要,孩子们就是这样成为我们坏情绪的背锅侠。

      但是,在打过骂过孩子以后,当我们冷静下来,很快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受到孩子的无辜,为自己没有控制住情绪而懊悔不已,为自己对孩子的伤害而愧疚不已。可是,尽管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依旧是我们坏情绪的背锅侠,孩子还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此循环。我们一边任由自己被坏情绪控制,并迁怒于孩子,一边又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却很少有人能从这样的循环中抽身出来,客观、冷静地改善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吸取教训,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我不由得想起了著名的“踢猫效应”:

        一个男人上班路上遇到了堵车,于是他比平时迟到了10分钟,被扣掉半天工资。紧接着,他被上司叫到了办公室,因为工作失误,他被领导痛批了一顿。

      下班回到家,看到妻子之后,他把所有的火气都发泄在妻子身上。这时,儿子放学回家了,妻子看到儿子身上脏兮兮的,不问缘由就骂了儿子一顿。然后,儿子一脚把从他面前经过的猫咪踢到了墙角。

      虽然踢猫效应看起来是一个“连锁反应”,但是它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向周围的人发泄情绪时,这种负面情绪往往会转移,并“自上而下”地层层传递,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那个最弱的人。

        当我们陷在自己的坏情绪里,我们常常既不能跟领导同事发泄,又不能跟其他人发泄,于是伴侣和孩子就成为了我们的发泄对象,而孩子是那个最弱的人,自然就成为了“踢猫效应”中的那个最终的受害者,可是孩子何其无辜!他们不应该成为我们坏情绪的背锅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