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历史故事让你博古通今历史有意思人物

柳永为何深得烟花柳巷女子倾慕?一件事暴露原因,柳永果然魅力大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11人  木月先生

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会记得这么一首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的一首离别词《雨霖铃》,在我们的印象中柳永只是一个北宋词人,他却是婉约派的代表,没有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豪放,他笔下是琐碎的儿女情长,却把当时女子的情意写的淋漓尽致。他可以与李清照媲美,但就这样出名的人,在当时的正史《宋史》里没有任何记载。

到底柳永怎么会被封杀,他的一生又是怎样大起大落,客官们稍坐片刻容我慢慢道来。柳永生活的在宋仁宗时期,柳永生活在官僚大家,他的爷爷柳崇是书香门第的大才子,博学多才,虽然没有一官半爵,但是他教子有方,柳永的父亲和几个叔叔都考上了科举,成了公务员,柳永的父亲叫柳宜,刚开始柳宜任南唐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检委委员,这官大不大,放在现在确实挺大,但他是南唐的官呀,到了宋朝,柳宜摇身一变,地位一下上去了,他的职位相当于一个副省长。柳宜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后来柳宜直接官至工部侍郎,混进了中央,相当于中央建设部副部长,不仅柳宜厉害,柳永的叔叔柳宣也毫不逊色,之前柳宣任南唐大理评事,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团审判员,随着北宋的建立,他也一跃进了中央。柳崇这老头子虽然什么官爵都没有,除了柳宜、柳宣,其他的四个儿子也很优秀,全在政府部门任职,柳永的两个哥哥柳三接、柳三复都顺利考上科举,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这下你可能会有疑问,是不是由于柳宜和柳宣的裙带关系他们家才有这么多做官的?其实并没有,柳永的几个叔叔以及哥哥都是凭着真刀真枪的实力考进去的。你想柳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能不优秀吗?

柳永一家这么多公务员,放在现在还不羡慕死人,但柳永却是个厌倦仕途的人,柳永出生后,由于母亲奶水不多,柳家便请了个奶妈抚养,这个奶妈来历也不简单,她读书识字,颇有才华,这对于古代来说,女子识字已经极为难得了,柳永从小在襁褓里便有这样的奶妈抚养,逐渐长大后,奶妈带着柳永慢慢识字,等到柳永上学的年纪时,柳永已经能认识很多字了,柳永爷爷柳崇家在福建崇安,由于柳宜升官,在山东济州任职,因此柳永也出生在济州,柳永父亲在朝中任职,母亲相夫教子,家庭和睦,柳永的童年过得极为安逸。

柳永七岁那年,父亲又升官了,柳宜在太宗淳化元年(992年),被任命为全州(今天广西)通判,柳宜春风得意,大为欢喜,一来加官进爵,二来广西离家也相对近一点。就在柳宜大宴宾客,一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那天柳宜像往常一样在书房里读书,家里人也习以为常,但是第二天,柳宜并没有起来,家里人推开门发现柳崇躺在床上一命呜呼,柳宜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了,也许是过于兴奋猝死,也许是早有疾病,无从知晓。

柳宜的去世对于柳家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柳永在母亲丁氏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柳永勤学苦读,虽然年龄特别小,但母亲要求他每天只读书写字,枯燥的读书时光,对这个孩子来说简直是摧残,有一次柳永在家背《论语》,听到院墙外面有一群孩子在嬉戏,柳永忍不住丢下书出去玩,回来被他的母亲狠狠揍了一顿,还罚他写一篇《劝学文》,检讨自己的过错。柳永虽然年小,但做的文也有模有样: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刘永这一篇文章最后被黄坚收进了《古文真宝》里,这足可见刘永很小才学造诣就很深。

虽然柳永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严厉要求下,刻苦钻研,初显才情,随着柳永的逐渐长大,这个少年也迎来了叛逆期,他不拘泥于圣贤书,为人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而且对待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极大的同情心,不会歧视那些所谓下九流的职业,他对青楼女子都极为尊重,这也是为何柳永在青楼中能被青睐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样的柳永显然和当时统治阶级的三六九等格格不入,柳永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处事原则,他为青楼女子鸣不平,写他们缠绵的爱情。最终被北宋正史封杀,但这个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尤其是对宋词格调的贡献,是绝对不可磨灭的。

柳永走完了一段幸福但短暂的童年,这个伟大的词人才开始崭露头角,迎来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叛逆期,到底柳永怎样不听劝告逃学,在墙壁上题词一举成名,欢迎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