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时,交流的语气和态度有时候比道理本身更重要

2019-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启明未来

家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很有感触。

事情是这样的:周五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在客厅看电视。女儿打开电视,想通过“爱奇艺”看喜欢的节目,过程中她发现“爱奇异”账号该充钱了,说到“其实也没啥好看的节目,这钱充起来,也挺不值的”。

我就问“多少钱?”孩子回答“30”,我语气生硬的说到:“你每天中午一顿外卖,花个30.50的都不心疼,一个账号30块,一家人可以看一个月,还有什么可犹豫,还有什么可心疼的。“

听我这么说,女儿开始和我理论,先生也帮着女儿说话。也说不清怎么回事,在一个时点,我一下子就来了情绪,不记得当时的女儿、先生都说了什么,只记得事情的最后我回自己的卧室,不再理她/他们,我沿用了习惯的方法,逃避问题、冷落家人。

第二天周六,家里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女儿和先生都主动付钱,原来这些开支基本上都是由我主动承担。

想到周五晚上发生的事情,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回想着自己当时的状态:指责+评判,我被一大堆泛化的想法所包围“家人不理解我,她/他们没有看到我对家里的付出”,有意识的对比自己和家人,被抱怨的情绪所掌控,那时的自己手指一直指向别人,我跟本就没有体会到孩子、爱人听我说话时的感受。

指责,抱怨,是我在不被他人理解,是在他人没有按我的想法做事时,自己的自动反应模式。

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用平和亲切的口气,也可以幽默一些,向女儿说明自己的观点,“你现在上班挣钱了,30块对你是毛毛雨啦,你现在有了这个经济能力不是挺好嘛,我们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共同享受这30块钱带来的乐趣啊,这是多难得的对我们家做贡献的机会啊“。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

讲道理是必要的,但要注意说话的姿态,在别人心里,姿态有时比道理更重要。不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他人,这一点都适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