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文写够百万字,日更挑战互动读书

关于归隐—我读古诗词之二

2016-11-04  本文已影响30人  武军
关于归隐—我读古诗词之二

小学的时候,语文书里有一篇古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小诗为“诗僧”贾岛所著①。简单、直白的笔触道出了诗人寻隐士,无缘一见,追问童子,不得其踪迹的情景。诗外更有不尽的遗憾、无奈之味。幼时读诗没有过多想法,只是隐约觉得这隐士一定是个白胡子老头。或者干脆就是孙悟空的师傅,是一位来去无踪的神仙?于是乎,就觉得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归隐,归隐的最高境界就是得道成仙。

高中的时候,学习《归园田居》②,从这首古诗开始认识陶渊明。因为读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于是懂得原来这隐士也不是餐风饮露的神仙。相反的,隐士也是无产阶级,要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一起,要去种地、养鸡。陶渊明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物,年轻时也曾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十多年间官场生涯,最终才死心塌地的回归林下。

其实纵观历史上的名人,大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才选择归隐这条道路。比如当年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躬耕陇亩,只是要等待“三顾茅庐”之人;又如“迷花不事君”的孟浩然40岁来到长安,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结果事与愿违。应试不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最后便有了“不才明主弃”③的牢骚。

归隐只是逃避。

眼下的世界是浮躁的、喧嚣的。人很难寻得一处安静的场所,坐看花开花谢,闲观云卷云舒。所以,劳累的时候难免生出逃避的念头。

关于归隐—我读古诗词之二

在我的印象中2013年的春天,西安很燥热。远方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首古曲《崖下栖心》。

此曲为古琴、箫、大提琴演奏而成,古意盎然,清雅高远。闭上眼睛,眼前渐渐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夏日傍晚,清幽崖下,空山新雨过后,有隐者焚香、拂弦、弄管。古琴铿铿,如石上清泉叮咚;洞箫悠悠,如风过疏竹,婀娜摇曳;大提琴, 低沉婉转,如云朵悱恻徘徊。夏虫叽叽,渐入佳境……于是,凡事杂念,渐行渐远,心下不禁为之动容。

芸芸众生,为一点点小幸福而去辛苦,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烦恼,是再正常不过啦。作为一介俗人,必须努力地生活,不能潇洒地抛家舍业到南山归隐;偶尔,会找个由头“想想静静”,为自己瞌睡的灵魂找一个打盹的空间,在那幽静的崖下,让心栖息半日,醒后继续上路。

对于归隐,我只能酸酸地说:孙子才归隐!

[注释]

①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是屡试不中。“推敲”的典故就是贾岛和韩愈的故事

②《归园田居》一共五首,最有名的如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③出自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据说孟夫子一次被王维引见给唐玄宗,玄宗问他有何新作,孟夫子当即朗诵了这篇五律,当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不悦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家。从这之后,孟夫子的仕途梦也就到了尽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