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天才的一曲离殇
提起天才,就能联想到老师的对其的宠爱,然而,那个独得宠爱的天才真的是天才吗?
“自古以来,天才和教师之间,永远存在着不可动摇的鸿沟的。天才型的人在学校表现的一切,对教师们来说都是禁忌。对教师们来说,天才就是不敬师长,十四岁就抽烟,十五岁就谈恋爱,十六岁就上酒馆、看禁书、写大胆的文章,有时候嘲讽地看着教师。他们在教务日记里留下煽动者、重禁闭候补者的恶名。教师们都宁可自己的班上有十个愚蠢的学生,也不愿有一个天才。仔细想来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培养出乎常规的人,而是要培养精通拉丁文和数学的正直小市民。但谁是最大的受害者呢?教师受学生的害?或者正好相反呢?只要深深思考这些,谁也会想起自己的青春时期,而觉得愤怒和羞愧的吧?但这不是我们所要谈的问题。真正的天才,通常是能治疗自己的伤痕,不向学校屈服,写出优秀的作品。有一天,这些作品在他们死后,随着时间的消逝,渐渐笼罩愉悦的光辉,过了好几代之后,被学校的教师们引为杰作,作为高贵的典范,以此成为我们的慰藉。就这样,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规律与精神不断重复战争的场面。也因此我们不断的看到国家与学校,每年都在一心一意地吧一些优秀的精神连根拔起。而我们也不断的看到,最受老师憎恶,常常遭受处罚和逃跑以及被开除的人,日后都在丰富我们国民的宝藏。但是在内心的反抗中被磨损而幻灭的人不在少数——谁能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呢?”
这是赫尔曼·黑塞,在他的小说《在轮下》里,对德国教育制度的抨击。一个个少年,在没日没夜的学习中考取洲际考试的排名,进入神学校进行学习。这里的少年,苍白、瘦骨嶙峋、弱不禁风。在这里,天才海尔纳注定要因为他的独一无二而被开除;而汉斯——一个将海尔纳当作真正朋友的普通少年,注定要为自己的感情付出代价。
天才的一生在人性面前注定是不平等的。他们的人生好像注定一般总是走向悲剧。不喜欢悲剧,但选择了这本书,就要坚持看下去。而我在里面发现了一点点基情。
在他们还不熟悉彼此的时候。在宿舍的一次冲突后,海尔纳伤心而出,汉斯在一番挣扎后跑去湖边找他,起先海尔纳生气的叫汉斯滚回去,但很快就叫住了他,不知为何,吻上了汉斯,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他们的友情,但始终是不和谐的,知道海尔纳关禁闭,二汉斯没去理他导致海尔纳生气,汉斯才注意到海尔纳的重要,汉斯的努力让两个少年和好,并尝到恋爱的甜蜜味道。少年时的爱情总是美好的,不掺杂有任何杂质的。但少年总归只是一个少年,他们注定无法有结果。
被开除了的他们,一个继续着他天才饱经磨难的一生,而另一个则开始他平凡的当学徒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