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黑雨》《野焚》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三部曲》包括《血祭》、《黑雨》和《野焚》,讲述了曾国藩重要的人生部分。作者唐浩明被誉为当今海内外研究曾国藩的第一人。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常识的我,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的不多,之所以能够一口气读完,得益于今人对于曾国藩其人的评价,在我所接触的很多书籍里对于曾国藩的修为,养生、对子女的教育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正是这些评价的影响促使我读完了这部大部头的书,读书的时候就准备要写点什么,也是这个动力让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很多来源于网络资料),也可以称之为“读后感”吧。
我还没有能力去评价曾国藩的是是非非,不过作为我辈假如有曾氏的经历,也许会怎么做呢?回乡守制时被“长毛”掳去,虽不会有曾大人的那样泰然,但面对那样的不测对任何人来说更多的是无奈,也就只能那样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现为革命,当时为造反),虽然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但战争就需要流血,“乱世用重典”否则就无法达到“镇压”的目的,“曾剃头”是骂名,也是评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重典的效果。难能可贵的是太平天国革命平息后,他的自剪羽翼,也许是懦弱,也许是睿智,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吧。“誉毁津门”对于好多人来说都是“站的说话不腰疼”,若你我处在哪个位置,一方面是战争的爆发,亿万万人民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是赔几个钱,杀几个人,革几个职,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只能说他的运气不好,当时他的确有病,装一装不能起床,也许不会“誉毁津门”,耍一耍两面派手法,拖上一半个月,法普战争爆发,一切疑难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中国之大不愁没有好事者出头露面,那样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将曾氏家族的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的人,小心翼翼的人,居然“誉毁津门”遗恨终身。怀着满腔的热情致力于两江的治理,而满清政府如欲倾之厦,不是哪一个能“挽狂澜于颠覆,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致力于“科技救国”,流芳于千古,这是不争的事实。“哀哉曾国藩,壮哉曾国藩”。
识人用人
曾大人的识人是公认的,他会“相人之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是后人对曾相人之术的归纳,识人看相,曾文正公确有系统理论,令人佩服,可以借鉴。对于我们凡夫俗子,若能学其一,二将会受用终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之,但也不可偏听偏信,盲目附和,凡事都有例外,识人、用人还在于言行是否一致,刚柔是否并济,风骨是否纯正,情态是否端庄,声音是否饱满。也许用该理论能看看你的同事或朋友。仔细研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
观察精神和骨骼
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两只眼睛;骨骼丰俊,则集中在面孔。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因此,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判断性格刚柔
看了人的精神状态,接下来既要判断下对方的性格属于刚柔的哪种。主要分刚直,柔弱,刚柔并济三种类型。刚直和柔弱的人心机和城府都很浅,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支配,用起来会很顺!刚柔并济的人则相反,遇到事情,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类似于奸诈,但往往这样的人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
观人情态
常见的情态有四种:弱态,狂态,疏懒态,周旋态。如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颜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
情态是精神的流韵,常常能够弥补精神的不足。观察一个人的情态,往往就能够大致判断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是你需要的人。因此,想要迅速的了解一个人,观其情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阴险狡诈卑鄙
他借金松龄的人头,整肃湘军内互不救助的不良风气,金松龄是他的至交好友,人头能借吗?若这还能说的过去,那么韦俊叔侄就太怨了,叛徒的恶名已经背上,过来后屡次冲锋陷阵,哪里有恶仗他就被派到哪里,和自己的弟兄拼命,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而装备差,饷银不能按时发放,使韦俊叔侄进退维谷,发几句牢骚是合情合理的,而就是这样韦俊叔侄走进了曾国藩的套圈,借韦俊叔侄的人头,杀鸡儆猴,撤减湘军,卑鄙之极,他的“信”又在何处?还有参同乡同科总督,明知杀的圣旨已到,但还满面笑容的恭维着,也许是官场黑暗,也许是曾氏虚伪的表现。
自私
最悲的莫如康福,身怀绝技,两次舍命救主,想的莫不是升官发财,挣个前程,光宗耀祖,可是曾氏为了自己只能让他永远做个卫士,冲入金陵,身先士卒被可恨的同伙枪杀,幸运的是没有死,而可悲的是曾氏就这样让他死了,不了了之的死了,他只能是曾国藩的陪衬。为了那一块扁,他让自己的弟弟遁入空门,有家不能回,妻子儿女不能团聚,不仅自私,而且残忍等等,一代宗师,中兴大臣就是这样。
养生大师却命不长
常常听说曾文正公养身有道,在字里行间也看出老人家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怎么就只活了六十二岁呢?
摘自《曾国藩养生秘诀》也许有人奇怪,既然是《曾国藩养生秘诀》,那么他为什么并没有高寿,而在1811年生,1872年过世,只活了62岁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高寿问题 这是养生的目的和结果,具体到曾国藩身上,有四点值得注意。 1.寿命长短,不全取决于养生一端,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善于养生,只构成长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除寿终正寝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生长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的寿命,比如战争,比如古书中一再强调的“仁者,寿”,民间或其他所传信的:杀生太多,要减寿数;善事功德,自添福分。当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解释这类现象时,会找到依据,也会遇到困难,仍取“神秘”一词,让其存疑。当然,其所谓“神秘”的指处,还是有不同,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即在于此。 2.寿命长短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曾氏家族却没有长寿的“传统”。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活了75岁,父亲曾竹亭活了67岁;几位弟弟,国华(温弟)死于三河兵败,年36岁,国葆(季弟)死于传染病,年35岁,国荃(沅弟)及国潢(澄弟)均活了66岁;三个儿子,第一个纪第幼折(在古代还平常),纪泽活了5l岁,纪鸿只活了33岁。曾国藩的先天素质本来不很好。家书经常讲到他、弟兄及后辈子侄,体质都弱。在他眼中,恐怕只有祖父星冈公身体最强健。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呜,因此他给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保身之训(节欲、节劳、节思)”。 3.工作辛苦,压力大,心血积亏。 曾国藩一生,在领军打仗以前,可能只有十年寒窗较单纯,十年京官较清闲,这对养生是有益的。自带兵以后,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他本来就不适宜带兵打仗,身处行伍的痛苦,与其他带兵之人大不同。在建军初、中期,他只是帮办、民勇的性质,从朝廷到地方,都不买他的帐,却要独力单挑,抗击百万太平军;兵源、器械、军费、物资,筹措起来,耗尽心力,而且还遭地方官绅牵制,被成丰皇帝猜忌。“小人误国,而不能不迁就,赔笑说好话;为国杀贼,却还要防疑忌,免杀身大祸”。这份苦衷,这份血诚,乃至以后的成就,那是叫他的门生佩服得不得了的了。曾国藩所消耗的心血,“心已用烂,胆已惊碎”,虽亿万人等、千古功臣,都少有体验。加之曾国藩自律甚严,十分勤劳,“日理万机”一词用在他身上,丝毫不过分,心血积亏,那不是一星半点的亏。虽然万丈栋梁,也是挡不住重压与虫蚀的。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氏多次上书,请求归隐,未获批准。后又以久病之躯,赴天津处理教案,做了卖国贼,激起全国公愤,晚年的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其一;以他的才识,大致可以想见受命去天津的正负结果,却仍以年老衰疲之躯、悲壮地去了,这是其二。因而,他在去前,做了遗书:“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见《同治九年六月赴天津示二子》)人到老了,得一个卖国贼的称号,而且是要流传历史的,曾国藩即使想养生,心情、身体上都很难做到的了。天津教案之后一年八个月,曾国藩就死了。明明知道,却还要去,这等精神,可谓古代忠臣的绝唱了。 4.前人说“七十”就是“古来稀”,尤其在兵马动荡的岁月,曾国藩活了62岁.虽然今人不觉其高寿,而在那时,也还当得起“难能可贵”四字。而就在他之后的70年中(即到1949年),中国人民大众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据考证,在久远的上古时期,人类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2岁,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君王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为止,历经4000余年,约有67个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大家所熟知的刘备、曹操,只活了60多岁,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只活到54岁。 二、养生思想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这里尝试着从六个方面来讨论。 1.精神形态方面:主张思想清静,无妄念,除私欲,不忮(嫉妒)不求,这里有老子“无为”思想的影响,也能看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主张精神乐观,反对忧郁沉闷,要从苦中寻找出一片生机、一些乐趣,重在精神方面,而非对物质的占有,非人欲物欲的满足;主张意志坚强,性格倔强,倡导以风霜磨练人,不让子弟享福,使其能习劳耐苦;以“懦弱无刚”,“难禁风浪”为大耻;主张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个人得失不足计,生活小事不足忧,荣辱贵贱不足忧;仁者寿高,曾国藩却有心无力,在带兵统将时,心存“爱民一念”(有“爱民歌”),手刃军民无数(有“曾剃头”);他主张节制怒气,强调“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此文节选了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