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

静静读《论语》(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滥用了吗?

2018-09-14  本文已影响115人  杰希的四叶草
静静读《论语》(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滥用了吗?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给我,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呀,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
子贡的这句话应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了,夫子对他的评价是“办不到”。为啥呢?我以为这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的,那个年代讲尊卑搞特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子贡的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公平,可他身处的年代偏偏人都分三六九等,怎么可能实现呢?倒是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应该于此相符。读这段对话记录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佩服子贡思想前卫,同时也更敬佩孔子,他并没有觉得弟子的言论惊世骇俗,而是一针见血地给他三个字“办不到”。这个回答足以看出夫子的睿智与开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现代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家默认的社会公德,在此提出来特地讲讲那是因为我感觉这句话用者众多,用处甚广,可有时候似乎是被我们滥用了。
思考一,这句话是出于什么角度而说的?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在争辩一些事情时,指出旁人不该采取某些行为,导致某些后果,随后抛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然后似乎就立于道德的制高点。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就是樊登老师说的,他在讲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跟他说“樊老师,您这本书讲得真是太好了,太有道理了。我那些员工应该过来听听;真应该让老板来听听;我的老公应该来学习一下;我的父母就应该这样做……”是不是很熟悉?我有时候 听到某个让自己猛拍大腿的理念、也会冒出某某该听听的想法。可为什么我们知道了道理却不急着改变自己,而是处心积虑,抓耳挠腮地想将这些道理灌输给别人,最好让他们去改变呢?这跟前面例子里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那个人多么相似啊!其实重点就在于说这话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我相信子贡在那个时代是无法那样要求别人的,但他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作为一个仁者,诸事不只局限于个人的角度而是转换视角,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利益,就能不抱有私欲,公正的行事。这可以是作为君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但在现代,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公平,许多人却不再转换角度了,习惯于不假思索地说出这句话,以此作为裹挟他人的工具,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该如何行事。

思考二,那反过来想,己所欲,就能施于人了吗?
有这样的场景,你出门前,你妈非让你添件衣裳,因为她觉得你会冷;你做完作业她非要你吃个苹果,因为苹果有营养;你课外活动她非要你学芭蕾,因为显得有气质;你读大学她非要你学医,因为就业好;你近三十了她天天安排你相亲,因为不能让你当剩女……你稍作反抗,往往会得到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再反抗就可能引发矛盾,家宅不宁。在这些事情上施与者感觉自己一片苦心往往得不到理解,而授予者不胜其烦苦不堪言。打着爱的名义束缚了对方的手脚,亲子之间,爱人之间这样的事情在各个角落天天上演。但往往是掏心掏肺换来毫不领情甚至是极度怨恨。

我们怎么会有时不假思索地蛮横要求他人,有时又会一厢情愿地执着照顾他人呢?这真的很有趣! 切以为主要是人际交往中前者采用了“双重标准”,其实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行为,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带着双重标准的眼镜。比如一件事情取得成功,那评价自己,就是我很努力,我有天赋,出现在别人身上就是他运气好而已。发生不好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而是外部环境不给力,别人没配合好。
而第二类人都喜欢以己度人,这在心理学中有个专门的字眼就是“投射”,可能用于此并不是最为恰当,但此类人就是觉得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觉得好,你也应该喜欢,我觉得不好,对不起,你一定碰也不要碰。
我认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精髓就是教会我们中庸之道,凡事有度。针对不同情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其一,己所不欲,他所不欲。大家都避之不及,那就都自我约束,不要把痛苦强加于人;其二,己所不欲,他所欲。我不要,但你要,正好那就赠人玫瑰,成人之美;其三,己所欲,他所不欲;你自己很嗨,他却对此事不感冒,甚至很痛苦。那就请自己开心就好,不要强加于人;其四,己所欲,他所欲。太棒了,大家都喜闻乐见这一事情发生,那请愉快分享,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