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 ?NO!

2017-06-29  本文已影响10人  唐斩2086

【日更132】

今天又随手翻了一下《把时间当作朋友》,开始几章还看得比较认真,后面就急于求成地“快进”了,因为不是第一次读,所以试图在几个小时之内把全书再重新过一遍,贪多求快的表现。我好像现在养成了只要拿起一本书就一定要看到最后一页的读书习惯,有人说这是个好方法,又有人说这样看书很蠢,也许他们说的都对,看书这事,本来就私密到各有各的“习惯招术”,只要最后能从书里有所收获,读者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其实本没有高下之别。

最近重读了一些书,因为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多内容都没有理解透彻,放久了又怕全部忘光了,所以趁还有一些记忆的时候赶快“复习”一遍。我觉得真正的“好书”标准之一就是“起码值得认真读两遍”,有一句话叫做,“凡是不值得认真读的书就不值得读”,深以为然,但对照我自己的选书习惯,明显还没做到这一点,有时候选出来的书就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但是我依然会看完,其实也是不珍视时间的表现。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举了一个前苏联的大牛人柳比耶夫做例子。他生前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除此之外,他的遗产还包括: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文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回忆录等等。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止不住感叹:他都是怎么做到的?哪儿来这么多时间?

据他自己讲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并不长,最多才11个小时左右,比起今天的很多“创业者”来说恐怕还算不上很多,但即使如此人家一生的成就也足以让后人高山仰止了,这时间利用的效率可着实高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我近来有一个感觉就是,那些最终有所成就的人对待“时间”的方式肯定跟普通人不一样,这个事例证明,原来果真如此。

再对比一下自己,每天做事的总量才几个小时,而且还经常“开小差”,其中一大半时间根本达不到“专心致志”的地步,想来怎不汗颜。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他那样的人生高度,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看待“时间”的方式就反映了他的“思想成熟程度”,每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可能不对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时间”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最合理地安排时间,很大程度上就大大提高了做成一件事的概率,这其中的联系,所有人都一望而知。

这书刚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就说过要做“时间的朋友”,但目前来看,显然还不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