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文学创作想法

蜗牛的诗和远方

2021-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简钻拾贝

蜗牛,小时候儿歌中听到的:“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说真的,歌是这么唱,平生还真没有一次近距离的观察过蜗牛的爬行。

随手画

昨天,2021年的5月14日,端午节,由于连日阴雨不断,空气中的湿度很大,下午,到附近的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户外公园游玩,近距离地观察了一次蜗牛的爬行。

蜗牛,白白的肉从灰褐色的壳中前后伸出,呈一字形担在壳的下方,壳居肉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前部占的比例稍大,后部占的比例小,壳后部的肉呈现的形状酷似毛笔的笔尖的形状,留有一个细细的尖。白白的肉的前部是蜗牛的头所在的位置,头上长有一对触角,直直的向前伸着,好像时刻在探测着什么。没有看到蜗牛的脚,但是蜗牛就这么很慢很慢地蠕动着向前,身下随着移动,留下湿湿的印痕。

我在想,如果蜗牛就这么不停地往前爬,一路上也要消耗不少的水分。恰巧随着蜗牛的移动,从移动轨迹分析来看,它会经过一处小水洼,我在分析蜗牛是不是会进入这片小水洼,果不其然随着蜗牛慢慢地移动,蜗牛爬了进去。

现在的形式是,在水洼的周边,蜗牛刚才行进的方向上有一片绿草地,下过雨后呈现出湿湿的样子。蜗牛继续爬着,爬着爬着就爬出了刚才进入的小水洼,朝草地的方向继续前进了。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个名句不知怎么的突然从脑子中冒了出来,对蜗牛而言,身下的这片小水洼,虽不大但对小小的蜗牛而言要补充由于爬行而造成的水分流失足够了,如果蜗牛安于现状或者说安于眼前的苟且,足矣。就像我们人类,一天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也挺满足。为什么蜗牛出离了这片水洼,而我们人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渴望,也许答案只能从诗和远方去寻找。

那一大片的绿地啊,也许蜗牛心里想,如果我爬到那里,那里就有取之不尽的水分供我取用,而且不必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随时会有被路人踩死的厄运降临,至少几率会大大降低,难道这就是诗和远方的全部意义所在吗?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朱光潜大师说过:“读书只是一步预备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昨天,也许还早一点,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写作,必须突破舒适区》https://www.jianshu.com/p/b41e3d6aca3b

我两厢对比,很有感触发了一个回复:“刚刚看到一幕,让我联想起舒适区,忽然在简书又碰见您的这篇关于舒适区的文章,感觉,舒适区绝不是蜗牛身下的那一点点水,蜗牛进入水区并很快爬离水区并奔向更远处的草地,这件事说明,我们简书的会员绝不要贪恋钻和贝,一定要目标远大,我们会员或每一个想写点什么的人,一定要清楚能够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才是终极目标并应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很久没有更文了,这期间下载电子书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通过看电子书,即便仅仅是粗略的看个大概,自我觉得也会对一个人的各方面产生不小的影响。例如,“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这一句诗,是我在徐则臣老师所著的《北上》一文的开头第一次所看到的,是引用的白居易的诗句,第一眼我就诗句中被包含的哲理和意境打动了,但当我在别的版本的《北上》文中进行对比时,发现文章中这一句就被替换了,有的就没有了这样诗词,感觉很是失落,凭着依稀的记忆好歹找出了有诗词版本的电子版的出处,原来我是从期刊杂志《十月》的一个近年的合集中看到的,也真是因缘巧合,有幸让我读到了这么优美的句子,于是记下来(《十月》2018.5期)的字样备查。

简友的诗和远方到底如何到达,看来是需要定力的。以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句子结束全文,"过去的旧时光依旧在今日之时光内部滴答作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