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染技术的发展
2020-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汉服衣冠
魏晋南北朝的纺织品的染色印花技术大体上是沿用前世的一些操作,但也有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靛蓝和红花的认识和使用上。
靛蓝染色在先秦时期已经使用较广,汉后便已相当成熟,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种蓝、制蓝和染色的有关记载。
据《齐民要术》记载,在制蓝的过程中还要加入石灰,使染液发酵,在发酵中靛蓝被还原成靛白;靛白具有弱酸性,加入碱性的石灰可促进还原反应的迅速进行。靛白染色后,经空气氧化又可复变为鲜艳的靛蓝。
红花是一种红色染料。虽汉代已经种植和使用,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推广开来。
印花型版计有镂空型和凸纹型两种。此期最值得注意的是镂空型中的夹缬。
关于夹缬的生产工艺,就蓝白花布而言,大体上是属于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范畴的,相传其操作要点是将缯帛夹于两块镂空型版之间加以紧固,勿使织物移动,于镂空处涂刷或注入色浆后,解开型板,花纹即现。
夹缬之名,大约就是夹持印花之意。
与夹缬相近的还有两种分别叫蜡缬(蜡染)和绞缬的印花工艺。
大约在秦汉之际或稍早,西南少数民族便已采用蜡缬,多以靛蓝染色。
汉代已经相当成熟。南北朝时期,它除了染制棉织品外,还用到了毛织品中。
蜡染的操作要点是:甩蜡刀蘸取蜡液在预先处理过的织物上描绘各式图样,待其干燥后,投入靛蓝溶液中防染,染后用沸水去蜡,印成蓝底白花的蜡染织物。
绞缬是一种机械防染法,就是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色,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这种染色方法在东晋时期已相当成熟。
三国两晋时期的织物纹样,基本沿袭东汉传统。
从南北朝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在图案构成上,虽仍保留两汉、魏晋的传统形式,但龙凤的造型,却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其次是花鸟植物纹样逐渐多了起来。